【十四】陳萬里:鈞窯遺址考察先驅
2012/1/30 22:25:13
第三章 鈞天星群
第一節 陳萬里:鈞窯遺址考察先驅
陳萬里(1892-1969),名鵬,字萬里。他早年從醫,雖非考古科班出身,但他具有多方面的學識修養和異于常人的悟性。早年就從事古陶瓷研究,是我國近代第一位走出書齋,運用考古學的方法對古窯址進行實地考查的學者,早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陶瓷專家。建國初,北京故宮博物院百廢待興,專業人才奇缺。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請當時在衛生部工作的陳萬里去故宮工作,但衛生部不同意陳萬里離開,讓他為難。消息傳到周總理那里,由周總理決定于1949年11月將陳萬里調任北京故宮博物院任研究員、古陶瓷研究部主任。陳萬里一到任,就帶領青年學者深入各主要瓷區調查窯址,足跡遍布中華大地。調查中發現了大量的古窯遺址,拍攝了很多照片,搜集了大量瓷片標本,發表了關于越窯、邢窯、定窯、鈞窯、汝窯、龍泉窯、磁州窯、耀州窯、中國的瓷器外銷等數十篇論文,為現代陶瓷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陳萬里先生是一位全國很有權威,也是建國后北京故宮博物院來禹州考察古陶瓷窯遺址的第一位古陶瓷專家。他對禹州鈞窯的性質、起止年代以及和其他窯口的關系,都作了論述,特別是對扒村窯的高度評價。
1950年,禹縣解放不久,社會尚動蕩不安,陳萬里不顧個人安危,千里迢迢來禹州考察鈞窯,親赴神垕拜訪鈞窯世家——盧氏藝人盧光同、盧光文、盧正興等。陳萬里先生到神垕西部山區及郟縣謁主溝等地考察鈞窯遺址,尋找到不少古鈞瓷標本,曾撰寫《禹州之行》一文,發表于《文物參考》1951年第二期,稱鈞窯為“異軍突起”。他說:“一般人所稱道的鈞窯,它的產地是現在禹縣西方的神垕鎮。《禹州志》上說‘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亂山之中有鎮曰‘神垕’。有土焉,可陶為瓷。’鈞瓷開始嶄露頭角,于汝窯極盛時代,南宋一段時期中,最為盛行。元以后漸漸衰落,及至明宣德年間,已不能燒鈞瓷了,汝窯只有宋,而沒有元,鈞窯有宋而沒有明,這不是很明顯的事實嗎?有之,我所能見到的是明,有大明宣德年的仿汝瓷,以及明景德鎮所燒造的仿鈞瓷而已。清光緒末年神垕鎮有盧某仿燒鈞器,其子光彰(此名有誤,盧氏族人中沒有光彰之名)亦能燒造。”陳萬里先生還專程到禹縣的扒村古窯址作過考察,他說:“我曾去過禹縣西北方的扒村。此處離禹縣二十五里,往年所出瓷器極多,村中各處隨地都可掘得碎片。民間傳說,在宋的時候,窯場有八里之廣,幾與現在神垕相等……此處一切制作種類之繁復,勝過段店。村外發現窯址多處,碎片堆集地極廣,可見當年窯場范圍之大。制品中大件的型式很多,如一尺外至二尺直徑的大臉盆,三尺以上三截分燒的翻口大瓶,底徑尺外,高一尺以上的大罐,以及各種色釉的枕頭,都是扒村特有的作風。所以我從這點看,扒村的發展,是與有紫紅斑的鈞器,相并行而不相沖突的。至于扒村燒制年代,可能在黃河以南,是一處比較最早的民窯。就是從三彩說,也應該是繼承了唐三彩以后的作品。這些窯場,都不見于任何文獻的記載,這在探求古代燒窯遺址方面,是一件不易進行的工作。我于扒村的發現,覺得頗為高興,因為白底黑花的器物,以往是只說磁州窯,最近才知道有所謂當陽峪,除此就別無所知了。其實白釉黑花的燒造,恐尚不止此幾處。同時,所謂宋三彩的女像,一般傳說,又只知山西的高平,哪里知道還有扒村呢?這一點成績,是我在禹縣調查鈞瓷以外無意中所知的收獲。”
陳萬里先生,對全國的主要瓷區幾乎都親去做過調查,對全國磁州窯系的情況,可以說大部了然于胸,但對屬于磁州系的扒村窯,是這次考察鈞瓷時意外的偶然發現,并對這個窯場規模之大,產品質量之優,大加贊賞。
多年來,筆者經過多次對扒村窯址的考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