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李志伊和任堅的鈞瓷情結
2012/1/31 11:22:44
第八節 李志伊和任堅的鈞瓷情結
李志伊和任堅師生二人都是當代陶瓷界的著名學者。他們在祖國的陶瓷工作戰線上,嘔心瀝血,孜孜求索,默默耕耘了一生,為祖國的陶瓷事業,特別是為鈞瓷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是,他們卻謙虛謹慎,不事張揚。在上世紀屢次政治運動中,雖多遭不幸,仍然競競業業,忍辱負重,踏踏實實地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堪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
李志伊,1909年生,河北省高邑縣人。1932年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應用化學系,在校曾進修窯業課。大學畢業后于1936年8月應聘來禹縣陶瓷職業學校任校長。該校原在縣城馬王廟內,時任縣長王桓武,以神垕為禹縣陶瓷產地,又是全國重要瓷區之一,遂將學校遷往神垕。由于當時國家財力有限,就因陋就簡,在破舊的火神廟內建起一幢簡易的教學辦公樓,即招生開課。共設3個班,每班40人,學制3年,除政府派來文化老師外,又聘請當地鈞瓷藝人盧光華等為技師,講授陶瓷專業課。學生邊學習文化,邊學習陶瓷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術。由于李志伊工作勤奮,治學嚴謹,一批既懂陶瓷科學理論知識又能實際操作的陶瓷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結束了神垕瓷區數百年來陶瓷匠師只有實踐技能,沒有陶瓷科學理論,缺乏陶瓷科技人才的歷史。
任堅出身陶瓷世家,自幼受父輩熏陶,熱愛陶瓷技術,而且天資聰穎,學習勤奮,16歲考入陶瓷職業學校。李志伊伯樂識才,認為任堅孺子可教,視任堅為得意門生,倍加愛護精心培育;任堅也程門立雪,恭敬求教,成為該校學生中的佼佼者,以優異成績畢業,留校任技士。
1938年,李志伊在禹縣陶瓷職業學校離任后,又應聘到鄭州高級工業化工學校任工務主任兼教化學、陶瓷課,任堅后來也考入該校深造。畢業后,又被推薦到陜西省黃保鎮建西實業公司瓷器廠(耀州窯)任技師,繼任助理工程師。
1946年春,由李志伊籌集資金,與任堅一起在神垕創辦建華實驗廠,邊生產邊實驗,以生產養試驗。當時神垕陶瓷生產用顏料——氧化鈷由天津市供應,因正值抗日時期,交通受阻,氧化鈷供應中斷。李志伊和任堅用氧化鈷一份加入20份碎玻璃進行鍛燒,將氧化鈷沖淡加入釉中,同樣能燒出幽雅的天青色,拯救了神垕瓷區的燃眉之急。特別是,他們用鈣釉代替木灰釉的試驗成功,在神垕陶瓷發展史上可謂一大創舉。神垕瓷區自有史以來一直沿用木灰作熔劑,木灰雖有不少優點,但是,它白度差,因神垕的粗瓷碗(神垕的主產品)以白為優,如白度差直接影響著產品市場的銷售量。同時,木灰要從魯山等地購買,運距遠,成本高,最重要的是木灰腐蝕性強,經常把上釉工人的手腐蝕的鮮血直流,疼痛難忍。有鑒于此,他們利用當地的方解石進行了多次試驗,終于可代替木灰作熔劑,徹底解決了上述問題,既解除了數百年來制坯工人爛手的痛苦,又為陶瓷廠家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可謂一舉多得,工商界無不拍手稱快。神垕商會要拿出200車碗(每車1500只)給予獎勵,被任堅婉言謝絕,分文不取,至今在神垕仍傳為佳話。
新中國建立后,李志伊結束了他20余年的教書生涯,到河南省工業廳工礦試驗所任工程師(后提升為高級工程師)從事陶瓷科研工作;任堅于1948年被禹縣人民政府推薦到中原大學學習,1949年畢業后,被分配到豫西行署五分署建設科工作,后又受政府派遣,去神垕接管國民黨逃亡匪霸的窯場,創建人民工廠(即禹州市瓷廠),任經理,當時的人民工廠直接受許昌專署領導,后來又成為河南省的重要陶瓷廠,李志伊經常受省工業廳派遣來人民工廠指導工作,師生二人又再度合作。
鈞窯于元朝末年的壬辰(1352年)兵變而毀于戰火,鈞瓷藝術從此失傳。到清朝末年恢復時,只能一步一步地去探索,用現在的話說,就叫“摸著石頭過河”。從上世紀初到1958年的半個多世紀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