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歷史的追尋——苗錫錦與唐花瓷
2015/3/16 11:20:58
在清代陳瀏所著《陶雅》中開始稱花瓷為唐鈞。20世紀50年代,日本學者佐藤雅彥提出唐代的花瓷是鈞瓷施天青色乳濁釉瓷的源頭。那么,唐花瓷為什么會是鈞窯之源、鈞瓷之根呢?苗老先生在《中國鈞窯考》一書中,從三方面有理有據地進行了論證。
第一,有窯址為證。花瓷最早記載始見于唐人南卓的《羯鼓錄》,書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的表述,明確指出花瓷的產地在河南魯山。20世紀60年代,郟縣黃道發現了唐代花瓷古窯遺址。在鈞瓷故鄉神垕始終未見唐代窯址,這就給研究唐鈞的學者留下許多困惑。1977年,適逢農村興修水利,神垕鎮下白峪村在改造河田的施工中挖出了一個唐代窯遺址,殘器有拍鼓、碗、罐等,釉色、斑點、形質與魯山段店的鈞瓷基本一致。為進一步驗證窯址年代,殘片被送至北京故宮博物院,由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李知宴鑒定,確認是唐代花瓷遺存,殘片現由故宮博物院保存。
第二,有考古發掘報告。2001年,北京考古學研究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神垕下白峪的古窯遺址進行了為期5個月的科學發掘,發掘面積650平方米,清理出窯爐遺址8個、澄泥池3座,出土了大批瓷器殘片和窯具。這次古窯址考古發掘項目曾被國家有關部門評為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發掘報告中稱:“窯址延續時間最長,產品質量較高,也最具有傳統觀念中鈞窯的特點。”
專家學者也認為,這個遺址出土的鈞瓷和魯山段店、郟縣黃道的鈞瓷同屬一種類型,為鈞瓷始于唐代找到了可靠的歷史依據。
第三,用科技手段尋找理論依據。分相乳光釉是鈞瓷的一個重要特征,為了弄清唐代花釉與鈞瓷分相乳光釉的關系,苗老先生2005年與山東省硅酸鹽設計研究院原總工程師劉凱民合作,用現代科技手段對神垕下白峪、郟縣黃道、魯山段店出土的唐代花瓷胎釉的化學組成與宋鈞進行了比較科學測試研究,并由此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從胎的化學組成看,3種唐鈞雖出自3個不同的窯址,但其中的石英、氧化鋁、氧化鐵含量相當接近,與北宋早期的鈞瓷胎也很相似。二是從本質上看,唐鈞釉和宋鈞釉具有相同化學組成特點,分散的液滴狀分相結構的分相乳光釉,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兩類釉,其差別不過是所用的工藝方法不同,是非本質性的。三是從分相乳光釉的源流上看,繼唐鈞之后在同一窯區陸續燒制鈞瓷、汝瓷等一系列分相乳光釉瓷器,是在唐鈞的影響下發展演變出來的創新釉種,前者是源,后者是流。
苗錫錦簡介:
1930年出生于鈞瓷故鄉——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鎮,建國前參加革命,建國后在本鎮工作40余年,曾任神后鈞瓷工業公司鈞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現任神后鎮鈞瓷行業管理協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民間工藝美術家,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平生酷愛鈞瓷事業及鈞瓷文化,參與了鈞瓷恢復的全過程,不但對建國后鈞瓷恢復和發展情況了然于胸,而且對古代鈞瓷的發展歷史也作了深入細致的調查,先后收集古鈞殘片兩萬多片,編輯出版第一部鈞瓷史上第一部志書《鈞瓷志》。
苗錫錦作品《天球瓶》,現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1977年于禹州市神后鎮境內的下白峪首先發現了唐代黑釉花瓷古窯遺址,為鈞瓷“始于唐”在神后境內找到了可靠的歷史依據,并載入《中國陶瓷史》冊;
2000年于禹州市磨街鄉發現底部有“鈞州西吳鎮周家造至元七年”字樣的鈞瓷殘器,為鈞瓷“盛于宋,發展于金”找到了實物證明;
2001年與山東硅酸鹽研究所所長劉凱民合作,發現了唐花瓷同后世出現的宋元鈞窯系分相乳光釉的源流和傳承關系,為鈞瓷“始于唐,盛于宋”找到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2001年金秋編輯出版第一部鈞瓷史上第一部志書《鈞瓷志》
2002年1月與其子苗長強共同編輯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