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窯萬里行(十一)中和窯址
2016/3/23 11:12:58
中國古窯萬里行(十一)2016年3月5日啟程,為期一個月,本次活動將從濟南出發,途經十個省份,計劃對近一百個有歷史記載的古窯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和記錄,并與當地的陶瓷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廣泛地文化交流。
活動期間,途中的趣聞軼事將通過瓷網的官方微信:D10470046(瓷網朱東明)與大家分享,敬請關注!
窯址在藤縣藤州鎮中和村(原城關鄉、潭東鎮中和村舊稱老鴉塘),距縣城約10公里的北流河東岸,20多座瓷窯主要分布在中和村委會附近,北流河沿岸長約2公里,寬約0.5公里的小山丘上。是一處以生產外銷瓷器為主的民間瓷窯遺址。
中和窯的結構,為斜坡式龍窯,依山勢而建,呈長方形。分窯門、火膛、窯床、煙囪四部分。窯的長寬無統一標準,一般長為10—60米,寬為1.5—3米。中和窯的燒制方法,早期采用一缽一器仰燒法,晚期兼用迭燒法。匣缽的使用,避免了器物直接與火焰接觸,防止了污染,提高了產品的光潔度。
中和瓷器,造型美觀,品種式樣繁多,有各式碗、盞、盤、碟、杯、洗、盒、缽、壺、罐、瓶、燈、爐、盂、熏爐、魂瓶、枕、腰鼓和印花模具等,已碗、盞、盤、碟等日用器為主。器物胎質細膩潔白,胎骨薄而堅硬,叩之有金屬聲。釉瑩潤光澤,半透明,白中泛青。以影青釉為主,白釉次之。上釉均勻,胎釉結合緊密。器物形狀多變,壺、瓶、罐類多作瓜果狀,碗、盞、盤、碟等多呈花瓣形。紋飾豐富多彩,圖案工整嚴謹,線條清晰流程,題材富有民間生活氣息。紋飾主要以纏枝花卉為主,有折枝、纏枝花卉、纏枝卷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水草、飛禽等,印花模具豐富。瓷質有尖狀蘑菇形、半球狀蘑菇形、平頂等式樣。印面所刻花紋分陰、陽兩種,頗具特色。其中一件飛鳥花卉印花模具,背面刻“嘉熙二年戊戌歲春季念龍參造”年款。
相關鏈接 1964年9月一支荷槍實彈的解放軍部隊,開進藤縣處在北流河邊的小村落。在這個滿是陶瓷碎片堆積的村莊,廣西文物專家復查和試掘了一處燒造青白瓷的古代窯址,在解放軍的保衛下,把有研究價值的陶瓷裝箱運走。這里就是廣西宋代神奇名窯——藤縣中和窯。
藤縣中和窯瓷器可與同期景德鎮瓷器媲美,被列入《廣西博物館藏古陶瓷精粹》一書。傳說其精品“九龍杯”現藏于日本。神奇的是其杯或碗盛滿水后,杯中九條龍的龍須、里面的魚蝦都會款款而動,活靈活現。夏季用其缽盛“白斬雞”到香港,兩三天也不會變味。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