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窯萬里行”——京郊琉璃渠
2016/6/17 16:13:17
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保存完好的“清工部琉璃廠辦事公所”,是清同治、光緒年間建成的清朝工部琉璃窯廠的辦公場所。元代始于村中設琉璃窯,明代置琉璃局。至清乾隆年間,城內(nèi)的窯場一律停燒,全部遷至琉璃渠,并隨著當時京城大規(guī)模修建園林所需而漸趨興旺。
元、明、清三代,琉璃廠制出的大量琉璃制品把北京裝點得金碧輝煌,雖經(jīng)歷百年的風雨剝蝕而光澤不減。正如古建筑專家林徽因所說:“本來輪廓已極優(yōu)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麗,那建筑的冠冕便幾乎無瑕疵可指”。
廠子前幾年還在生產(chǎn),百年的老窯也仍在使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息濃厚得地方,總是能夠看到外國友人的身影。在這里,我們遇到前來拍攝琉璃窯的德國人。
在紫禁城締造金頂?shù)耐瑫r,琉璃渠“官窯”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精美獨特的琉璃藝術品,最為著名的要數(shù)北海和故宮的九龍壁了。如今,琉璃渠雖已不再是“皇家”專屬,但這里仍保留著精湛的制作技藝,七百年薪火相傳,七百年流光溢彩。
據(jù)歷史記載,元代定都北京后,在“海王村”開設官窯,燒制琉璃瓦。清乾隆年間,琉璃廠窯址搬遷到現(xiàn)在的琉璃渠村,成為官窯。京城的重要建筑,故宮、皇陵、園林使用的琉璃飾件,基本都是由琉璃渠窯燒制。而“海王村”的窯廠雖然遷走,但“琉璃廠”的名字卻保留下來,流傳至今,成為北京一條著名的傳統(tǒng)文化街,并因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享譽國內(nèi)外!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