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琛教授談:當下的藝術缺了點什么?
2011/5/28 22:09:10
一,策劃 ?
策劃,這一詞時下很時髦,做策劃,也已成為當代一個很不錯的職業,這種策劃,不可避免的也進入了藝術界,其藝術活動中,策劃者代替了藝術家,成為主角。策劃優秀的藝術活動,在社會上具有巨大的反響,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這種社會現實,使一些藝術家再也受不了寂寞,受不了孤獨。于是乎,不少藝術家自己也當了策劃,進行策劃構思。有些畫家急功近利,真想第二天早晨一起來,就有人叫他作大師,胡思亂想。但是這種人或許在某一天終于想到了一個主題,找到了一種表現手法。在這期間,他又多方努力,聯繫了眾多媒體,報紙、雜誌、電臺、電視臺、展覽館。同時,奮斗數日,完成了某某系列作品。此后,巡迴展覽,并請理論家撰稿,說這人是天底下冒來的什么什么怪才,有什么什么創新,在報刊、電 臺、電視臺里大肆專傳,鋪天蓋地,出名了,可真的出名了!但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不會太長的時間,人們卻把他忘了。
二,奔命 ?
有個畫家說,作為畫家,想要出名,其秘訣是:只要用百分之十的時間畫畫,用百分之九十的時間搞關系。
現在世界上的人都很忙,對于畫畫,除能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內地各個畫院的畫家有固定酬金外,其他的人都要為生計奔波。據說香港某畫家號稱一幅畫拍賣幾千萬元的,也還要靠教學維持生計。由此,不少人都想能事半功倍。有人分析過,在華人世界里,為什么油畫家沒有國畫家出名?有那么多大師?這除了華人的欣賞習慣外,與有些國畫可以很快完成,產量高,產品多,使中國畫具有便于贈送的特點,不少國畫家很容易結交朋友,不能說與之不無關係。正因為如此,很多藝術家都很忙,而多不是忙畫畫,而是忙于事務,什么事務呢,人際關係的事務。上午、下午,甚至于晚上,時間表都排得滿滿的。他的作品都是很辛苦趕出來的。忙人眼中無風景,怎么能畫出好畫呢?
三, “風格”?
畫什么與怎么畫,這似乎是繪畫界的老問題了,也可以說是不是問題的問題。畫人物,還是畫風景靜物,山水花鳥。這當然看個人的喜好與條件。但是,對于這個問題,向來都沒有比較一致的看法,這好像是題材的問題,畫人物,有古今中外各種各樣的人物,畫山水風景 ,有大山大水,也有小橋流水。畫花鳥,有梅蘭菊竹、飛禽走獸。至于表現方法,當然會各顯神通,也已不是問題了,但這正是問題的所在。
在美術界,張小綱等人的畫拍賣上天價,不少人就琢磨著:如果單一畫一種東西,統一用一種畫法,便很快能形成“風格”。而一輩子畫一件東西,一輩子用一種畫法,比不斷的去探索方便多了,并且很快便可見成效,何樂而不為?于是,不少人壓抑自己,硬著頭皮去畫、一再去畫那些自己沒有感受或已失去感覺、而被認為是“風格”的東西。畫者已乾澀乏味,觀者就更甚。這樣的畫展,人們看了開頭二、三幅已夠。
四,名人作秀 ?
女人傍大款,已不足為奇,而現在的藝術家傍大腕,可真讓人作嘔。
有次我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參觀了某畫家的個人畫展,其中,前面大部分是名人題辭,接著又是有名人簽名的肖像,最后才有幾幅不怎么樣的習作。不看展覽前,我對這位畫家還有些好印象,看了展覽后,卻使我轉向負面。
現在,畫展請名人題辭,已是常見的情況。內地還出錢(出場費)請領導者與名家出場,也已不為怪。在某省美術館舉辦的一次聯展,大家湊錢作出場費,請中國美協某領導、名人前來剪綵,和名人合影時又另出錢,按出錢的多少決定與領導、名人坐位的矩離。盡管如此,但作品是怎樣還是怎樣,作者該怎樣還是怎樣。
五,大師如此說 ?
在評論界,收了錢,受人之托,失去文德者,大有人在,這自然不必去論述。但也有其撰寫論文者,全文的絕大部分內容,均為摘抄古今已有定論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