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沉淀于一個人的繪畫——余春明藝術對話
2017/10/11 18:01:50
【對話人簡介】
余春明:著名旅美畫家。1982年于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后任教于江西大學,1996年受邀作為訪問學者去美國大學講學,后定居美國。現任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博物館館長。
幾十年來,無論身處東西方,余春明教授對中國民居文化情有獨鐘,持續走遍全國各地考察古民居,完成專題速寫三千余幅、專題畫作數百幅,被業界譽為“中國民居文化集大成者”、“中國民居系列繪畫第一人”。近年來,余春明在國內外舉辦個人專題畫展數十次,作品受到藝術評論界高度關注與國內外收藏機構、個人的追捧。中國美術館、美國史丹福大學圖書館、日本長崎市美術館等世界有影響的收藏機構,以及英國原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英、法、德、日等國的私人收藏家都先后收藏了他的畫作。美國郵政當局兩次將他的油畫作品印制成重大活動、重要節日的首日封。
吳樹:著名作家、文化學者、資深記者。
自詡一生與畫有緣,不經意間結識多位風格迥異的畫界大師,皆因先識其畫,后識其人,唯有認識余春明先生是個例外。
初見面時,只知道他是一位非常了得的中國明清外銷瓷收藏家,歷經十年,在海外購得此類珍品上百件,算得上國際拍賣巨頭蘇富比、佳士得的常客。但在國內收藏圈內,此人居然不顯山、不露水,甚至有點鮮為人知,這在當今中國收藏界可謂“非常態”之士。
再次與春明先生見面是去南昌大學講學時,他作為南大美術系教授、博物館館長負責接待我,此刻方知他另有一重身份——旅美油畫家。于是,在一間百來米的半地下室里,我第一次走進他厚重、寂寥的“小世界”——一間間擁擠的民居、一爿爿古老的村落、一扇扇或敞或閉的木門、一條條或明或暗通向知名不具的裂縫與小路……
余春明畫室
我意外地抬起頭,凝視了春明先生良久——不似早年我因喜歡油畫《父親》于重慶美術學院采訪畢業生羅中立時,滿目滿耳都是那位同齡人對巴蜀生活的捕捉與感概,也不似我訪問同宗前輩吳冠中先生時直面畫者的憤慨與執拗,更不似我因《刻經》而與畫僧史國良對酌時那般香火繚繞、阿彌聲聲——這位面呈古銅色、一臉“苦大仇深”的漢子少語到近乎木訥,若非那一對躲藏在深度近視鏡片后面的瞳仁不時閃現對滿室畫作的自信,我是斷然不敢將這人和這畫擱一塊兒想了。
于是乎,這以后,便有了我們長達兩年的讀畫與對話——關于繪畫藝術、關于文化基因……
老屋子·不歸路
冉冉歲月在畫家(余春明)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跡——每一次運筆遲澀凝重,似乎遇到強大的阻力,即使看似輕松的直線,也無不震顫掣曲、逆筆而行。當這種東方特有的筆法與夢幻的造境融為一體時,歷史與神話般的意味油然而生,魔法般的筆跡仿佛追隨著赫西俄德之路。
——范景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導師,著名美術史家
中國民居繪畫有別于一般風景畫,它是最能反映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繪畫。全中國范圍內整體表現民居的外型、環境與內涵,除余春明外沒有第二人。
——周鴻翔,美國UCLA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
迄今為止,在人居關系的把握上,還沒有哪位中國畫家達到余春明的深度和廣度。經過20多年的執著探索,質樸和技巧、寫實和寫意融合無間。
——舒建華,美國硅谷亞洲藝術中心館長
余春明的畫是跨越東西方藝術的橋梁。我在這里做了二十多年畫展,每個月都要做三到六位藝術家的展覽,全世界的畫家我看到很多,還沒有一種風格像余先生這樣的繪畫形式,十分獨特,給人很深的印象。
——葛士嫚(M.Grossman),美國斯坦福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