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歷任社長作品欣賞
2013/12/4 17:30:26
吳昌碩 西泠印社首任社長
吳昌碩,原名俊,又名俊卿,字倉石,后改昌碩,別號缶廬、苦鐵,尊稱缶翁,生于1844年,卒于1927年,浙江安吉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清末海派畫家的杰出代表,在近代繪畫史上有重要貢獻,又是集詩、書、畫、印為一體的一代藝術大師。
缶翁的詩,早年就被他的前輩與同儕們所贊許,尤其是晚年的不少詩作,在文學界與書畫界膾炙人口。他的詩中,包括不少題跋,充分體現出他有一種帶有禪味的慧悟。如在《夜半過黃河鐵橋》中吟道:“鐵橋百丈跨黃河,水自天來夜不波。身已御風馳溯漠,心如寒雨對滹沱,山長莽帶胭脂色,秋老凄聞敕勒歌。畢竟成仙無我份,邯鄲先已夢中過。”缶翁的書法,擅長石鼓文。他的書體也以“石鼓”為骨。他寫行楷以至草書,都有石鼓文的篆意,所以他的書法渾厚雄健,筆筆有力。由于缶翁的書法功底深,其作畫無不見他的書法味渾然其中。書法用于畫法,使書畫相通,形成獨特的畫風。缶翁的篆刻以鈍刀入印,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與他的篆書功力不無相關,故而方寸之中顯出氣旺神清,壯美而有風儀。缶翁藝術、印中寓書畫之道。在書法上,又取畫意,他的書法,是書家之書,是畫家之書,又是篆刻家之書,嚴整中見流動,流動處見沉雄。
1913年,在西泠印社創立10周年之際,缶翁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印詎無原,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反映出缶翁自謙的美德。缶翁給予印社的影響是深遠的,其影響不僅是在書畫篆刻上,還在于做人、做學問上,及至印社建設近百年的今天,仍有它實際意義與實際作用。 馬 衡 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
馬衡先生,字叔平,別署無咎、凡將齋。生于1881年,卒于1955年,浙江鄞縣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
先生早年曾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考古學研究室主任。1924年參與清室善后委員會點查故宮物品。翌歲,故宮博物院成立,當選為理事兼古物館副館長。1933年起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保護北京故宮的歷史文物、檔案資料、宮殿建筑及歷代藝術珍品,并進行整理研究、陳列展出、編輯出版等宏大而繁復的工作,業績炳彰。抗日戰爭爆發,故宮珍品先期南遷,繼而西運入蜀,歷盡艱辛,幸保古物無損,馬衡先生功績顯著。新中國成立后,先生任全國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1955年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五歲。
馬衡先生早年即以學識淵博、精于文物考證鑒別而名聞遐邇。他一生致力于金石考古研究,鍥而不舍,許多研究結論至今被國內外金石考古學界視為定識,聲譽久享。同時,他還是位富寓才華的藝術家。能詩詞,工篆隸,精篆刻,其中尤以治印稱名于世。西泠印社草創時期,他已列名社籍,時年三十歲。編有《漢石經集存》、《凡將齋印存》等,著《凡將齋金石論叢》等。
馬衡先生以他卓越的學術和藝術成就,受到當時藝林學子的普遍敬重。因此,雖然遠在北京工作,但眾望所歸。1927年,吳昌碩先生逝世后,被推選為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遙領社職”,對抗戰勝利后西泠印社活動的恢復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張宗祥 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
張宗祥先生,原名思曾,十七歲后更名宗祥,字閬聲,號冷僧,一署冷生。因得明代鐵如意一柄,遂名其齋曰“鐵如意館”。生于1882年,卒于1965年,浙江海寧硤石人。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長。校勘學家、書法家。
先生少有奇才,讀書過目不忘,青少年時就讀了大量書籍打下深厚基礎。早年在海寧開智學堂任教,旋在桐鄉相溪學堂任史地教員,稍后又在嘉興秀水學堂任教,兼嘉興府中學堂教員。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任浙江高等學堂兼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員,不久離開杭州,赴京任大理院推事兼清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