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的聞香雅趣
2012/4/25 22:50:29
生在古代中國,不論你是否刻意追求雅致,你的生活似乎都離不開香。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容臭(臭:xiu氣味)”,即香囊,佩于身邊,既可美自身,又可敬他人。《離騷》說:“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是說身上披帶江離和白芷,又以蘭草作佩飾;《禮記》說:“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咸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是指先秦時少年拜見長輩先要漱口、洗手,整理發髻和衣襟,還要系掛香囊,避免身上的氣味冒犯長輩。《詩經》和《楚辭》中也多有對香木香草的歌詠:“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蕭”、“艾”都是菊科蒿屬植物,是古代較常用的香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的生活,聽上去豈不很美?
古代人沒有現在這么多急功近利的事迫著去做,生活節奏也比較緩慢,有閑情的人就會借助身邊美好的香花香草享受一下生活。而且古代許多事都是圍繞著一個“禮”字來的。中國人這個“禮”的文化可不簡單,“香”也跟它息息相關。燔香祭祀是禮(這是香在中國最早的應用,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親友相敬是禮,朝堂行止更是禮。你知道嗎,嘴里嚼塊口香糖在古代也曾是禮。
東漢恒帝時,有一位侍中名叫刁存,年紀挺大了,有口臭。一天,漢恒帝賜給刁存一個狀如釘子的東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何物,惶恐中只好遵命,入口后又覺味辛刺口,便以為是皇帝賜死的毒藥(估計此時他會回想起自己向皇帝匯報工作時皇帝忍無可忍的表情)。他沒敢立即咽下,下班后便急忙回家與家人訣別。此時,恰好有同事來訪,感覺此事有些奇怪,便讓刁存把“毒藥”吐出來看看。刁存吐出后,卻聞到一股濃郁的香氣。朋友察看后,認出這不是什么毒藥,而是一枚上等的雞舌香,是皇上的特別恩賜。虛驚一場,遂成笑談。“雞舌香”形如釘子,又名丁子香。這可不是我國北方的丁香,在東漢時可是名貴的進口香藥,含之能避口臭,令口氣芬芳—這該是今天口香糖的老祖宗。
有關這名貴的雞舌香,還有個出自《三曹集》中《魏武帝文集》的故事。說東漢以后的三國時期,一代梟雄曹操有一次將雞舌香精心包裝起來,并修書一封寫道“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即刻遣使者把香送到千里之外的孔明軍中。——何意?是譏諷孔明先生口臭嗎?曹操也玩這小兒科的把戲?
非也。我們還是從那位刁存說起,也許正是老刁的口臭提醒了眾位朝臣,尤其是需近前面對皇帝奏事的官員,最好口含雞舌香面圣。蔡質(東漢文學家蔡邕之叔)編寫的《漢官儀》,便記錄了當時一項風雅的宮廷禮儀規定,尚書郎要“含雞舌香伏奏事”。這說明,口含雞舌香已經成為一項宮廷禮儀制度,后來便衍變成了在朝為官、面君議政的一種象征。例如唐代劉禹錫在《早春對雪奉澧州元郎中》寫道:“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雞舌香。”當時,劉禹錫剛被貶為郎州司馬。詩的大意說,皇帝現在派我們來治理這種蠻荒之地,而昨天我們還曾經一同在朝堂之上共事。唐代詩人和凝也有詩云:“明庭轉制渾無事,朝下空馀雞舌香。”那么曹操向諸葛亮送雞舌香,就可以理解為一種暗示:我曹操希望能和你諸葛亮一起口含雞舌香,同朝為官。是向諸葛亮示好,以表招賢納士之意。可能是這雞舌香的政治功用太過溫柔,所以偏好撰寫奇謀秘計的《三國演義》沒有采用這故事。
熟悉三國的人不會不知道“荀”,此人乃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謀士,被曹操比作輔佐劉邦之張良,為曹操統一北方作出過重大貢獻,曾官拜尚書令,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