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沉香文化
2013/9/22 22:02:35
中國早在秦漢時期,王公貴族已使用沉香熏衣上朝,選吉慶之日用沉香沐體迎神。北宋時期貴族士大夫追求精神生活的極致,倡導了四大閑事,即品香、斗茶、侍花和掛畫,這種結合了財富和學養的文化生活方式,大大刺激了對沉香的需求消費。由于四大閑事效仿者甚多,優質沉香稀缺難覓,當時便有“一兩沉香,一兩黃金”和“占城沉香,一片萬金”之傳說。
去年以來,沉香的收藏價值更是不斷被玩家們挖掘,身價出現飆升,目前市場上最頂級的沉香每克已接近5萬元,其身價已百倍于黃金,堪稱瘋狂的木頭。
沉香的分布
能結沉香的樹木分四個“科”,分別為橄欖科、樟樹科、瑞香科和大戟科。 橄欖科、樟樹科兩種樹木主產于南美洲墨西哥、巴西等國家。十六世紀西班牙人最早把墨西哥沉香運往歐洲,人們習慣把其稱為“西班牙沉香”,而把巴西、圭亞那產的沉香油通稱為“伯都玫瑰油”。南美洲、特別是亞馬遜河流域氣候和土壤條件較好,此地產的沉香油質量好。幾百年來,當地人們萃取沉香油外銷歐美、阿拉伯國家、是一項傳統而穩定的創匯產業。多年來,南美沉香行業只萃取提煉沉香油,而沒有材質沉香的消費市場。
瑞香科,大戟科樹木主產于亞洲東南亞諸國。大戟科樹木主產于臺灣和其周邊島嶼,該樹木產的沉香品質一般,以萃取沉香油和做普通香料為主。瑞香科樹木包括亞種共有近二十種樹木,許多名貴沉香品種出自瑞香科樹木。如越南、柬埔寨產的奇楠沉香,紅土沉香,印度產的伽南沉香,中國海南島五指山東峒產的黑油格沉香和印尼加里曼丹產安汶水沉香等等。沉香在我國明清時期曾大量出口貿易,香港和廣東省的東莞,香山的地名應曾經是沉香出口港和集散中心而獲得。昔日的產沉香大國中國和印度歷經數百年不斷采挖,其野生沉香資源已基本滅絕,分布于越南、柬埔寨等中南半島國家的野生沉香資源已瀕臨滅絕。近年來印尼,馬來西亞等太平洋島國已成為亞洲沉香主產地,特別是有“千島之國”之稱的印尼,生長眾多的海島性熱帶雨林,森林覆蓋率達百分之七十四,具備野生沉香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據統計,目前印尼的沉香產量已占亞洲沉香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已經成為亞洲沉香生產的重要基地。近幾年印尼政府十分重視培育發展沉香產業,高薪聘請臺灣、越南等國家的香農傳授輔導當地民眾種植沉香樹,積極開發人工育香技術。印尼政府聯合當地沉香業商會宣傳發動了“種百萬樹”活動,期望將沉香作為出口貿易支柱產業,并且要求做大做長久。2009年印尼林業部專攝了一部挖掘“倒架”沉香和人工培育沉香實景的VCR進行全國宣傳,其中有華語版。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亞洲沉香(包括人工培育沉香)的消費去向分布為:占總量百分之九十左右,含油量百分之一至九的三級以上的沉香用于萃取沉香精油。占總量百分之十左右,含油量百分之十以上的上等級沉香中,六成左右用于做雕刻和擺設件,只有四成左右優質沉香能進入把玩和收藏領域。優質沉香資源稀缺,而人們仍趨之若鶩,形成了沉香價格扶搖直上,目前市場上頂級沉香已經達到上萬元一克的天價。
沉香生成和采集
沉香樹最佳生長溫度為攝氏19℃至34℃,需充足的陽光,但又不能長時間在陽光下直射,很適合被裹夾在其他樹木中生長。常見的野生沉香樹總是在大型闊葉喬木株植的間隙中生長,并在微酸性土壤,有充足的水份和溫度的環境下生長良好,因此東南亞諸國熱帶雨林及海島性熱帶雨林是沉香生長的最佳環境。沉香是沉香樹因自然災害或經人和動物損傷后,沉香樹脂迅速在傷口周圍凝固成疤塊,又經一種叫黃綠墨耳的真菌侵入并寄生,或者還經蜂、蟻類分泌物化合,并受到溫度、濕度、土壤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