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識爐——熏爐賞析
2013/11/25 22:17:25
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極其久遠,最早使用香料的時間,可以溯及公元前3000至4000年。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說,香的歷史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用來供奉神明,亦可達到除穢清潔的目的。史前紅山文化的之字紋灰陶熏爐、龍山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爐、良渚文化的竹節紋灰陶熏爐,給先人的傳說做了很好的注腳。
中國對香具的利用在周代就已開始了,香的使用已分出了供香、禮香、藥香系列,而且香文化已融入了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領域。西漢初期,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廣泛流行起來,而且有了專門用于熏香的熏爐。
熏爐的出現,南方要早于北方,使用也更加普遍。早期的熏爐生存實用的功能,要遠遠大于審美和生活質量提高的功能。但是隨著生產力和社會生活的發展,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有了更高追求,用香成了人們社會交往禮儀中的重要元素,對熏爐的審美功能也更重視了。
戰國彩繪陶熏爐 整體呈豆形,爐頂是樸素的圓鈕,此件器物的形制是燃燒樹脂類香料的熏爐。
漢代拋光陶熏爐 此件熏爐整體為豆形,蓋上刻三角形鏤空紋和圓圈紋。此類熏爐除了事鬼敬神外,還有驅蟲避疫功能。因香料是在爐內直接燃燒,故在蓋上鏤出排列整齊的幾何形孔,方便出煙,也是一種裝飾。
漢代綠釉博山爐 爐蓋手工鏇刀刻火焰紋,是殿堂用香具,即便是最小號的熏爐,也是書房或臥室使用的。博山爐是漢代最具代表性的熏爐,它的基本造型由爐盤、爐蓋和爐座三部分構成,一般在爐座下還有承盤。
漢代青銅行爐 上有鏤空蓋可開合,有手柄可執,做工精巧。此類熏爐是在行進時使用的。皇室、貴族日常參加各種儀式常用此類爐。因其爐盤淺,爐蓋通風性能好,也可以用來熏燒香草。此類熏爐在唐代發展為長柄鵲尾爐。
晉代黑釉瓷熏爐 龜負仙山的神話傳說被漢代人設計成熏香器具。而晉代熏爐輕巧的造型和簡潔明快的裝飾,呈現了瓷質和釉色之美,更是魏晉崇尚清淡的審美取向使然。
南北朝褐釉瓷熏爐 爐蓋與爐身連體,爐蓋山形蓮瓣重疊,中間頂部端坐一仙人,留有添香料的爐門。南北朝時期除了熏爐蓋上雕塑飛鳥繼續傳承外,這種爐蓋上雕塑仙人的熏爐很風行。
南北朝越窯瓷熏爐 爐身正面設圓拱形火門,花間設孔隙,煙由此飄出。蓮瓣表面淺刻豎條紋。該類器物多見于贛、閩,開啟了隋唐流行蓮花瓣香薰造型的先河。
隋代青釉瓷熏爐 爐蓋由鑲嵌聯珠紋的孔雀翎紋葉片粘貼而成,中間托舉一枚寶珠。爐座上半部由仰蓮組成,爐座下半部由覆蓮組成。此爐造型開合有度,彰顯了雍容華貴之氣。
唐代滑石熏爐 蓋雕蓮花,蓮頂寶子如舍利塔剎,爐身也是仰蓮,多道鏇紋的爐炳立在深盤狀的覆蓮之上,爐盤下還有一覆盤狀深圈足。整體造型大氣不失秀美、莊嚴不失親和。
宋代白瓷刻花熏爐 爐蓋、爐身呈半球形,熏爐底部加喇叭形高足,體量巨大。爐蓋鏇刀刻出鏤空花卉紋,爐身粗線刻畫仰蓮葉紋。
宋代黑白花釉瓷熏爐 此件熏爐造型為五足行爐,大折沿的爐面布滿花卉紋。花葉間有“供養香花”四字,原為佛家語,指用香和花供養,是佛教的一種禮敬儀式。宋代扒村窯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題寫詩句和用花作裝飾,是其主要特征。
明代藍黃釉香爐 三層藍色復瓣仰蓮圍塑成黃色爐膛,高浮雕蓮瓣重重疊疊。明代藍釉瓷一般為祭瓷,此件藍釉香爐亦當是祭爐。明代香爐的主流樣式繼承宋代仿古式香爐和獅子、鴨子等動物形狀,這件器物在明代香爐中還是獨樹一幟的。宋代以后,熏香文化進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明清時代,家家熏香,戶戶飄煙。
清代紫金釉瓷香爐 爐體通施醬紫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