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洋桶壺賞析
2013/11/24 22:01:19
紫砂洋桶壺是紫砂茗壺名種里較為常見的一種傳統紫砂壺款式,亦是一種茶壺款式的專用名稱。自清末民初創制以來,以其造型簡練,使用方就,適宜把玩,便于提攜,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為大多數茗壺喜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為紫砂光貨素器類經典傳統作品之一。
近現代多位大師,著名藝人都制作過洋桶壺。洋桶壺長圓形身簡,端莊大方,典型的光貨特點,最不能遮丑,所以洋桶壺既是入門練藝又是最能考慮紫砂傳統技藝功力的一致壺型。
一、紫砂洋桶壺探源
紫砂洋桶壺以其古樸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與風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它以其簡練的造型,順暢的線條,精巧的塊面,融合藝與日用為一體,獲得海內外客商的青睞,并吸引眾多的制壺名家、好手參加到制作紫砂洋桶壺的行列中,各顯其能,各展其藝。俞國良、汪寶根、儲銘、顧景舟、何道洪等等藝人,無不為紫砂洋桶壺的流行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紫砂洋桶壺隨著人們的飲茶習俗,飲茶習慣的改變而興盛、衰落。在特定年代中,它曾以高檔藝術壺的姿態為愛壺者、收藏家所高價求購。在流行紫砂洋桶壺的風氣轉變之后,它又以一般商品壺而不為“高檔藝術”所容納。因此,紫砂洋桶壺既是一個大眾普及的日用器皿,又是一個具有高水平技藝的工藝品,同時,它又為制壺名家所喜愛、所制作、所衡量藝人技藝高低的樣板之作、楷模之作,經典傳統之作。可以這樣說,在特定的年代中,曾出現以制作紫砂洋桶壺來評論一個藝人的技藝高低和功底渾厚,并一度在好壺者中形成共識,在壺界形成共識。
紫砂洋桶壺在清未民初至1970年代這段年限內,它在壺界、茶館、好壺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選的日用佳品,又是鑒賞藝術珍品。紫砂洋桶壺一直以日用藝術為主導,深受人們喜愛。名家、好手制作的紫砂洋桶壺一直成為人們追逐、使用、收藏的目標。有好壺者甚至以購到一把上好的紫砂洋桶壺而自豪驕傲。因此紫砂洋桶壺影響之廣、之深、之大,在特定年代里是為壺界所承認的歷史事實,也是紫砂歷史上應該書寫,而不應該遺忘的一頁篇章。
紫砂洋桶壺是一個以“洋”為名,以“洋”為題,卻又是地地道道的宜興紫砂茶壺品種。它為何冠以“洋”名,現將就紫砂洋桶壺創制產生的時代背景、歷史原因,做一探源,權作拋磚引玉,以其引起壺界同仁的重視和交流。據所知,紫砂洋桶壺起源有三種較為代表性的說法。
其一、“南洋外銷”說
這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據史籍記載,光緒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年)。國內外興起紫砂收藏熱。宜興紫砂以較大規模的增長態勢大幅增產。紫砂產品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遠銷國外,遠銷日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英國、法國、秘魯、智利、意大利、墨西哥等國家和地區。為適應外銷的需要,宜興紫砂業界經營者跟紫砂藝人想方設法迎合海外客商的需要,創制各式各樣的新款茶壺,供外商訂貨收購。“獨鈕洋桶壺”即是為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客商看中訂購,并正式定為“獨鈕洋桶壺”品名的。據宜興工商界前輩鮑增澤、華蔭堂先生介紹:“獨鈕洋桶壺”首先為宜興蜀山清末最大的茶壺店號“錦堂發記”所雇傭的紫砂藝人創制,創制成功後,由“錦堂發記”老板至南洋同泰國、馬來西亞等客商最先訂貨。初期用紫泥或紅泥生產,後照泰國客商的要求,適合當地民間風俗習慣,采用段泥材質,制成後運至泰國,經加工打磨,表面磨光。流部、鈕部、口沿部、把部、腳圈部均用銅片或金皮片包裹裝飾。“獨鈕洋桶壺”銷南洋最早,銷泰國最多,以“南洋”為俗名,故取“洋”名,稱其為紫砂洋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