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場坊”,讓人想到老瓷廠
2011/4/25 21:20:42
“田子坊”,尋常里弄變身藝術街
在上海莫耶控股有限公司、莫耶藝術裝飾有限公司董事長、CEO牟文建的印象中,“田子坊”是上海創意產業的“先驅”。“田子坊”與創意產業搭界的時候,牟文建當時還在新華社廣東分社創造他發稿量第一的佳績,所以一些情況并非親歷,而是聽聞。
其實,在上海的老地名志上是找不到“田子坊”的,它只是上海一條極其尋常的弄堂----泰康路210弄。這里原來是打浦橋區一個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馬路集市。1998年9月,區政府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對這里的路面進行了重新鋪設。
路面改觀并非是210弄馬路集市搬離后重煥光彩的根本原因,這里面與一路發文化發展公司的進駐密不可分,是這一小小變化分拉開了這條弄堂藝術街的序幕。之后,知名藝術家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等人先后設立了工作室,一些工藝品商店也紛給入駐,使這條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弄漸漸吹起了藝術之風。
陳逸飛、爾冬強等人看好210弄,原因在于這里有一批廢棄的老廠房。這些,在藝術家眼里成了上天的恩賜,他們對老廠房進行了主題不變但又個性鮮明的改造:陳逸飛的工作室體現了古樸,凝重的建筑特點,休息室內的壁爐不僅僅是擺設,還真能升火,在隆冬時節,圍在壁爐邊喝上一杯咖啡或紅茶,讓人在這種環境下談論著藝術的創造,靈感可以得到最好的發揮;爾冬強的工作室體現出后工業革命時留下的痕跡,2臺吊車不僅是擺設,它照常能啟動,而天棚的進口透光板更能體現現代建材的運用,這是工業革命的成果,而版畫的手工制作,使你在時光穿梭中來回奔跑。
2005年4月,上海市舉辦了“首批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授牌儀式暨項目推介會”,為包括“田子坊”、“8號橋”、時尚產業園、“M50”等在內的18家集聚區進行授牌。自此,由一條尋常小弄變身而成的“田子坊”走進了人們的視野。被媒體稱為視覺產業的“硅谷”,是一個文化創意基地,一個歷史和現代、人與環境、形態和功能、經濟發展和社會發育、多元文化共處的國際化社區。目前,“田子坊”入駐的企業和商鋪有162家,有17個國家和地方的人士。其中,藝術設計工作室29家;工藝品、畫廊58家;古玩商鋪65家;酒吧、咖啡館、娛樂業10家,就業人數780余人。
“田子坊”的變身并非偶然,它有著很深的“舶來印痕”。同濟大學博導阮儀三教授稱之為“上海的‘蘇荷’”(在美國,“蘇荷”是新興文化產業在淘汰的工廠倉庫上崛起的代名詞),呼吁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加以保護。
無數次往返于上海與景德鎮之間,牟文建平時特別喜歡在閑睱時穿梭于景德鎮那極富人文歷史的老街里弄,與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攀談。在他看來,景德鎮如果發展創意產業,有著太多的老街里弄比“田子坊”更具優勢,這些老街里弄在原貌上別具有格,而且大都與陶瓷工業密切相關,文化氛圍極濃,只要加以適當改造便可,這對入駐者而言是投資少見效快,而對外來游客而言又極具吸引力,是游覽觀光的好去處,兩者結合之下,更容易形成規模和集聚效應。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