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德化瓷輻射世界的“印記”
2015/5/29 15:09:33
地 位
德化窯把文明散播到世界
“15世紀之前,東南亞的地層都是由中國的瓷片堆成……”這句話形象說明了中國瓷器在東南亞地區的地位和作用。事實上,不僅在東南亞,在歐洲、非洲,中國瓷器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提供了理想的食用容器和高端裝飾品,提高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可以說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這其中,外銷瓷的重要代表——包括德化窯系在內的福建窯功不可沒。
為多國提供理想食用器皿
用手抓、用樹葉裝、用硬陶盛——這是古時東南亞人民日常食用東西的一種狀況。在中國陶瓷到達東南亞之前,當地居民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容器是很難的。
宋《諸蕃志》載:東南亞地區,流眉國“飲食以葵葉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勃泥國“無器皿,以竹編具多葉為器,食畢則棄之”。元《真臘風土記》說:柬埔寨尋常百姓,做飯用“瓦甕”,做糕用“瓦銚”,以樹葉為碗,用菱葉為匙,取椰殼為杓,盛飯用的“瓦盤”還是從中國進口的。明《東西洋考》也說:大泥國“以蕉葉為盤”。
食用的器皿如此匱乏,中國瓷器備受歡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明《瀛涯勝覽》云:占城國對“中國青瓷盤碗……甚愛之”,《明史文郎馬神傳》也說:該國“初用蕉葉為食器,后與華人市,漸用瓷器”。以德化窯系為代表的福建窯口的出口產品以日用之碗、盤、杯、碟為大宗,正是迎合了各國人民的這種迫切需求。這就是說,隨著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瓷器的大量外銷,中國瓷器逐漸成為各國貴族乃至平民十分喜愛的生活器皿。
“且不說樹葉不適合作為食品容器,就東南亞當時有的硬陶而言,存在缺少釉面、不衛生、硬度低、易漏水、低溫燒制而對人體有害等多方面不足,根本不是食品級容器。”“南海一號”考古發掘工作有關負責人表示,德化宋元以來生產的瓷器,造型美觀大方,釉色透明滋潤,胎質堅致細密,不僅具有耐酸、耐堿、耐高溫的優點,而且表面光滑,易于擦洗,不漏水,無疑為各國人民,尤其是那些經濟社會文化發展遲緩的地區,提供了理想的衛生飲食器,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葉文程認為,當時的東南亞沒有生產瓷器,這些中國瓷器源源不斷地輸入,甚至改變整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
福建瓷器不但在亞非地區受歡迎,在歐洲也卓有影響。特別是明清兩代,由于產品質量的長足進步,花色品種的日漸增多,福建瓷器在歐洲人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國瓷器的大量輸入,推動了西人傳統器皿的變革,瓷器逐漸取代了金銀器。中國瓷器盛極一時。
制瓷技術在外落地開花
伴隨著外銷瓷輸出的,除了文明,還有窯業技術。以中國制瓷技術為師,東南亞、歐洲等國逐漸發展出成熟的制瓷業。
陳春惠、林忠干在《福建古瓷外銷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中引用了多位專家的研究,詳細闡述了德化制瓷技術的對外傳播。
宋代德化窯發明的傘形支燒窯具,采用約高12厘米,直徑8厘米的黏土柱,上托直徑約40厘米的泥質圓盤,盤上再立一柱,柱上再置圓盤,一盤一層往上疊摞,直至窯頂,其狀如傘,高度可達2米左右。粉盒、碗碟之類瓷坯就放在圓盤上。古陶瓷研究專家熊海堂在其研究中表示,這種窯具,后來傳入日本。日本的鈴木已代三在《窯爐》一書中寫道,明代德化的階級窯,由一個個狀如饅頭的窯室組成,各自成室而又彼此串通——也在明末清初時傳到日本,成為日本“串窯”的始祖。
到了明代,晉江一帶的百姓大批移民菲律賓,帶去了家鄉的燒瓷技術,大量燒制中國式的陶瓷甕。
意大利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