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定窯瓷辨識
2011/2/12 21:13:17
“象牙白”釉、“蠟淚痕”、“竹絲刷痕”鑒別定窯瓷的三大法寶
定窯,是繼唐代邢窯而起,在邢窯的影響下燒造白釉瓷的我國北方的一個著名窯口,也屬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此窯原為民窯,北宋年間,因一度燒造宮廷定燒瓷而聲譽鵲起。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和東西燕山村。這個地方,在唐宋時屬定州,定窯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實,定窯的瓷器燒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五代時開始燒造以白瓷為主,到宋金年代,是這個窯口發展的鼎盛時期,元代以后逐漸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間終至落幕。
宋代定窯以燒造白釉瓷為主,同時兼燒黑釉、醬釉、綠釉等所謂黑定、紫定、綠定、紅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種。這些彩釉品種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層高溫色釉而燒成。
定窯的瓷胎特征是胎質十分堅密精細,胎薄而顯輕,胎色白凈而略顯微黃。無論白定還是各種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窯施釉較薄,釉薄處能見胎色,白定釉色多數為白中微閃黃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猶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別光亮;紫定其實并非紫色,而是醬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勻,常出現深淺不一的現象;書載有紅定一說,但至今尚未見到實物,所見殘片上也只是在醬釉上有紅斑而已。因此如在市場見有紅定出現,須特別小心對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燒法,因而盤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盤碗采用覆燒法,為防口部粘釉,因此將施滿釉的盤碗在口沿處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燒成后盤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邊的“芒口”。為了美觀,在一些高檔的盤碗口沿上,常鑲上金、銀、銅質的扣,所謂“金裝定器”。這是定窯創燒的一個獨特的制瓷工藝特點。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將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舊,冒充“芒口”;或者在沒有“芒口”的盤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細觀察,容易鑒別。
鑒識宋代定窯白釉瓷,從胎釉的角度,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去辨識:一、要有玉質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質效應,以有玉質感的為上品,特別是作為宮廷燒造的瓷品,更是必須要燒出玉質感來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無論是白定,還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無玉質感?真品應是釉水瑩潤,富有靈動之氣,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燒造溫度等不易掌握,很難燒出玉質感來。一般都是氣韻呆滯、釉色蒼白,無玉質感可言。個別能燒出玉質感來,但常見色彩顯新,有火爆之感。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窯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妝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為白中閃黃,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謂的“象牙白”色。少數質差的釉為白中微閃灰黃。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狀,因為施釉較薄,所以薄處能隱約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處可見積釉呈淺淺的黃綠色。積釉處氣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這也是一個鑒識時要注意的要點。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窯特定的燒成氣氛,故難以燒出“象牙白”的釉色來。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黃,在器物折腰處也難見淺黃綠色。三、要見“竹絲刷痕”。定窯的制胎工藝中,在胎半干之時,有用竹絲刷子旋修這一道工藝,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絲刷痕”。定窯因為施釉較薄,燒成后,在釉薄處透過釉面就隱約可見竹絲修胎所留下的刷痕。這是定窯瓷的一個基本特征之一,在鑒識時必須特別留意。仿品中常不見這種“竹絲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夠自然,據此可以鑒別。四、釉面常見“蠟淚痕”。這種“淚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勻,入燒時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蠟淚狀凸起,球面下部呈淺水綠色。這種“淚痕”只出現在盤碗的外部。有否“淚痕”也成為鑒識是否北定的一個基本特征。當然,不是每一個定窯瓷都有“淚痕”,但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