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淬火
2011/3/1 22:03:47
千年瓷都景德鎮,歷史遺存豐厚。進入二十一世紀,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似乎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她一直引以為豪的輝煌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竟成了制約發展的“瓶頸”。如何讓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重新煥發生機成為頭等大事。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實踐,景德鎮提供了一份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經濟發展并行不悖的樣本。官方與民間,上下齊心,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一方面重視老城區的保護與利用,一方面注重歷史文化和旅游的結合。隨著歷史遺產保護開發意識的深入人心,景德鎮在歷史延續的文脈中淬火重生—— —一個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世界瓷都初具雛形。
官方與民間的聯動
近年來,“堅持保護為先、合理利用的原則,保護好歷史文物,打造城區里弄景點,將文物資源開發轉化為旅游資源和經濟增長點,展示歷史文化名城的古韻風貌”成為保護工作的總綱。
市政府給御窯廠騰地,啟動景德鎮御窯遺址公園保護與建設;城市中心向新區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國家級名錄2項、省級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列入國家級4人、省級11人;政府花重金贖回劉家弄、吊腳樓開發紅線,將劉家弄作坊群和吊腳樓窯址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將戴家弄部分古建筑異地拆遷至陶瓷文化博覽區加以保護和利用;啟動老城區十大旅游景區;組織編寫出版《景德鎮民間故事—老城區部分文物古跡的傳說》;成立景德鎮陶瓷名家藝術館…… 一系列行動表現出景德鎮市官方的果決與智慧。
與此同時,民間也在行動。
2009年清代鎮窯復燒的成功和2010年明代葫蘆窯暨清代鎮窯的復燒,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一由民間人士陳武平策劃并執行的創意活動,在成功保護傳承了景德鎮傳統制瓷技藝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極大地提升了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的文化品位和國內外知名度,促進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2010年12月,景德鎮皇窯陶瓷藝術博物館、景德鎮十大瓷廠陶瓷博物館和景德鎮精益齋陶瓷博物館3家民辦博物館獲批復成立,在江西首開先河。
類似的行動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瓷都人開始珍視歷史留給這座城市的厚贈。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資料陳列館副主任白光華認為,景德鎮陶瓷文化遺產之所以被廣泛重視,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省、市等各級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重視文化遺產保護的舉措,而已經取得的豐碩成果反過來又引領大家看到了文化遺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從而增強了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文脈與旅游聯姻
幾天前,一名景德鎮C網網友上傳了一組里弄的照片,引來一片驚嘆。那條條寬窄各異的弄巷街道、曲徑幽深的門墻,那斑駁陸離的窯磚頭,盡管殘缺不齊,卻處處蘊含著景德鎮歷史文化的內涵和韻味。因為這些東西的存在,景德鎮的里弄籠上了一層抹不去的人文色彩。
受市政府委托,景德鎮市文廣(文物)局按照《景德鎮市老城區里弄保護與利用近期實施工作計劃》,列出了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重點—— —在溝沿上9、11號窯房展示老城區“鎮窯”發展史。
利用中華北路165號、江家塢27號、葡萄架2號展示景德鎮民窯業主的發家史和生活狀況。
打造三閭廟—— —觀音閣窯址—— —旸府寺、旸府山—— —旸府灘—— —半邊街、中山北路—— —前街御窯廠旅游線路。
建設老城區文物保護單位旅游線路。把各文物保護單位串聯起來,集中展示景德鎮古代民居、作坊、窯房、寺廟、會館、瓷行等建筑。
……景德鎮越來越注重歷史文化遺產和旅游的結合,突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黃金周,景德鎮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7.09萬人次,同比增長21.05%,旅游綜合收入3670.21萬元,同比增長34.97%。重點旅游景區門票收入達203.86萬元,同比增長10.52%。
景德鎮在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