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復建明代葫蘆窯(圖)
2011/11/2 21:40:31
景德鎮復建明代葫蘆窯
2010年6月18日,一個湮沒了數百年的歷史傳奇在這里重新延續。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工匠的艱辛努力,一座失傳了數百年的明帝國時代著名陶瓷燒造窯爐——“葫蘆窯”破土動工。
景德鎮的人們究竟為什么要執意復建這樣一座古窯?這座古窯爐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在復原葫蘆窯燒造技術的過程中,他們將如何面對懸疑和挑戰?他們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光榮與夢想?
2005年,英國倫敦的佳士德拍賣會上,一尊名為“鬼谷子下山”的中國元代青花大罐驚艷現身,這尊大罐上畫的是戰國時期,軍事奇才鬼谷子下山營救徒弟孫臏的情形,人物造型生動,釉色清雅,反映了當時精湛的瓷器工藝水平。
最終,這尊元青花大罐拍出了兩億三千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創了單件工藝品拍賣的最高紀錄,按照當時的國際黃金價格折算,價值黃金1.6噸。
這尊元青花大罐的產地,就在中國江西景德鎮,而燒制它的窯爐,正是在中國陶瓷燒造史上大名鼎鼎的葫蘆窯。
當年,從葫蘆窯燒制出的瓷器遠銷世界各地,一抹中國瓷釉,就是風行時尚的代名詞,歐亞大陸的王公貴族,都以能收藏一件中國的精品瓷器為榮。
毫無疑問,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葫蘆窯占據著顯赫的地位,堪稱承前啟后的古窯典范,尤其在明代盛極一時。
一部葫蘆窯的前世今生,幾乎串聯了近千年來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史。
在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前來參觀他們心目中的瓷都圣地。
國家級文博研究員、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館長周榮林介紹:明代葫蘆窯在整個明代存在了三百多年,而景德鎮作為一個千年瓷都,應該有一個活的博物館,通過復建重燒葫蘆窯,對表現景德鎮千年的陶瓷文化、對保護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很大的意義。
在《天工開物》這本被后人稱為中國古代科學里程碑式的百科全書中,宋應星記錄了明代景德鎮的陶瓷技術細節,其中專門描述了葫蘆窯的形制,并且附有插圖顯示出景德鎮葫蘆窯的樣式。
周榮林決心重新建造一座可以燒造瓷器的明代葫蘆窯。但是,這個宏大計劃想想容易,真要付諸實踐困難重重。
而就在這時,他遇到了陳武平。陳武平,景德鎮當地一個成功商人,和許多景德鎮人一樣,他心底有一份揮之不去的陶瓷情結。他的最大夢想,就是復興景德鎮古老的陶瓷技藝,讓昔日的傳奇重新煥發出迷人光彩。
正是共同的理想,讓陳武平和周榮林走到了一起。他們的想法得到了景德鎮市政府的支持。對于他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江西人來說,這座瓷都的歷史早已爛熟于心。
宋代時,景德鎮燒造瓷器的窯爐叫“龍窯”。這種窯型通常依山坡或土堆傾斜建造,窯頭低,窯尾高,因為窯身的樣子很像一條龍,所以人們管它叫“龍窯”。
隨著宋王朝的皇室南遷,中國北方陶瓷工匠把成熟的“饅頭窯”燒造工藝帶到江南。饅頭窯是北方的主流窯爐,燒成溫度能夠達到1200度以上,著名的汝窯、鈞窯、定窯均屬于饅頭窯。而當時中國南方制瓷普遍使用龍窯,它的燒成溫度在1100度到1200度之間。
大量北方工匠涌進景德鎮,促進了中國南北制瓷技術的融合和發展,于是,一種結合了饅頭窯和龍窯的優點的新型窯爐——葫蘆窯出現了。
葫蘆窯兼備了龍窯和饅頭窯的優點,不僅能夠同時燒制不同種類的瓷器,更適合瓷器新品種的燒制,這種窯型的誕生,令中國陶瓷燒成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
然而,又是什么原因,讓這享譽世界的名窯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呢?
據史料記載,清朝雍正年間,葫蘆窯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人們對景德鎮瓷器品種與花色的需求,于是,一種平焰窯誕生了。
這種平焰窯形如半個扣著的鴨蛋,對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