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灣陶塑創新之困
2012/5/7 20:56:19
“巧奪天工憑妙手,石灣該是美陶灣。”——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為石灣陶塑的精湛技藝和傳神造型所折服,驚嘆之余更作詩詠之。記者在近日探訪新石灣美陶廠、“公仔街”等多家經營機構,并與數位石灣陶塑國家大師暢談后感觸良多:在兼收并蓄但又旗幟鮮明的嶺南文化圈內,作為“區域性藝術品”代表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灣陶塑從不避諱自己民窯的“非主流”出身,反而自誕生之日起便緊跟市場步伐,在固守寫實風格的同時重視自身“造血”機能,走出了一條跟景德鎮陶瓷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石灣窯靠“山寨”起家?
“石灣陶,景德瓷”-——不少“本地郎”都不清楚,兒時在自己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石灣公仔曾可比肩如今大名鼎鼎的景德鎮陶瓷。石灣窯過去被稱為“廣窯”,由南宋時從北方避禍遷居而來的匠人所創燒,開始時在陽江地區,明代時遷至南海縣石灣鎮,并迎來工藝和規模上的大發展。清代甚至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陶器和瓦器是石灣窯的主流產品。明代和清初時,石灣窯以仿宋代鈞窯的釉色而聞名于天下,有人因此戲稱其是靠“山寨”起家的。
石灣陶塑可分為人物、動物、藝術器皿、山公盆景(微雕)和建筑園林裝飾等5大類,兼具藝術性與實用性,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是嶺南文化的一朵奇葩。2006年5月20日,石灣陶塑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灣陶塑制作技藝經過近千年的積淀和發展,已日趨精妙。
“石灣公仔”是廣東土生土長的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也是廣東的傳統文化名片之一,以拙樸、率真的手法表現人物、動物等題材。其工藝特點是以陶泥為“胎骨”,以別具一格的彩釉為衣物或翎毛。由于施釉不在人物的臉、手部,塑造的人物和動物更為真實生動。另外,由于石灣公仔是民窯生產,制作方式不受約束,構思上不拘一格,題材廣泛,具有濃厚的鄉土生活氣息,更貼近普通民眾的生活,為民眾所喜聞樂見。
“石灣陶塑為何能與景德鎮瓷器相提并論?憑的就是我們的獨特技法。”在新石灣美術陶瓷廠探訪期間,負責經營的總經理辦公室主任李星對石灣陶塑的精美工藝頗為自信,但他同時坦言,跟景德鎮泥質較佳的高嶺土相比,石灣的土質歷來都比較差,“大師和眾多工匠們恰恰最善于‘因材施藝’,充分利用這種粗土的特性大力發展立體雕塑,尤其是人物細節刻畫細致入微。單就工藝而言,這在世界上堪稱首屈一指,反倒用景德鎮高嶺土燒制的瓷器相對缺乏支撐力,在人物作品的肌理等細部的表現上略遜石灣陶塑一籌。”
民窯出身走的是“精打細算”的路子
來到石灣“公仔街”,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則是道路兩旁列隊等候“檢閱”的各路“神仙”排成的浩大方陣。除了“滿天神佛”外,街頭巷尾還隨處可見姚明、李小龍等明星的卡通版公仔。原本印象中瀕危珍稀、需要社會各界精心呵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意竟如此紅火。
“石灣公仔走不出嶺南文化圈。”在前往石灣鎮探訪前,不少行家認為石灣陶塑的影響力日漸式微,在市場上很難與同為“區域性藝術品”的景德鎮瓷器和宜興紫砂壺等相提并論。而近年來,南北拍賣市場均出現部分石灣窯的器物,但數量極少,僅零星出現在瓷雜專場中,且大多價格僅在數千元至數萬元間。“石灣公仔在風起云涌的收藏品市場中顯然算是個‘非主流’。”李星坦言,石灣陶塑的主要市場和客戶群的確分布在深受嶺南文化影響的廣東、香港、澳門地區及東南亞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