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南窯村發現唐代最長的龍窯遺跡
2014/3/19 9:12:52
龍窯(由東往西)
青釉玉璧底出筋小碗俯視
褐彩人面塤 高5厘米 灰白胎
——2013年景德鎮南窯考古發掘的重要收獲
南窯遺址位于江西省景德鎮樂平市接渡鎮南窯村東北,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發現。2013年3月至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樂平市文化廣播電視局、樂平市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學院、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等單位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揭示龍窯遺跡2座、10個灰坑、1條灰溝、1條道路遺跡,總計揭露面積1013.5平方米,出土大批窯具和瓷片標本,重達數十噸。
景德鎮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瓷業遺存
南窯遺址文化堆積厚,達1-3米,堆積最深超過5米,規模宏大,分布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其保存規模之巨大、完好在江西省境內同類窯址中罕見。
南窯遺址遺存豐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運輸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碼頭、陳腐池以及燒造產品的窯爐等反映制瓷工藝流程的作坊遺跡,這些遺跡保存較好,連成一片,布局井然有序,無論從整體規模還是制瓷工藝流程等方面,都能夠再現和復原南窯唐代制瓷的真實面貌。這在以往景德鎮古代瓷窯遺址考古發掘資料中是不多見的,在南方地區也是罕見的。
已經揭露的10個灰坑、1條道路以及1條灰溝等遺跡,為全面揭示南窯文化內涵,科學探明南窯遺址內各個功能區的位置、布局形態以及演變方式和特征,揭示古代手工業生產、社會組織、觀念形態及其所處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狀況,均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
考古研究表明,南窯燒造歷史悠久,始燒于中唐,興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燒造歷史。文獻記載景德鎮的陶瓷生產歷史有兩千多年,《浮梁縣志》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然而考古資料表明,景德鎮最早的瓷業遺存是10世紀晚唐五代時期生產青瓷和白瓷的窯業遺存。此次在樂平接渡鎮發現的南窯遺址是景德鎮地區目前已知最早的瓷業遺存,不僅填補了景德鎮地區唐代瓷窯遺存的空白,把瓷都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歷史向前推進了一步,具有正史補史的作用;而且豐富了景德鎮地區的陶瓷文化內涵,為探討景德鎮的陶瓷發展歷史、探索景德鎮的瓷業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唐代制瓷手工業和青釉瓷器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迄今為止保存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
在南窯村的窯山北部散布著大量的窯具和瓷器殘片,地表可見13條明顯隆起的脊狀堆積,經勘探得知,每兩條隆起的脊狀堆積之間的低洼處分布有一長條狀龍窯遺跡,總計有12條,由中心最高點向東、北、西呈扇形分布。全面揭露一條長達78.8米的龍窯遺跡,位于窯山東南部,為斜坡式龍窯,由窯前工作面、火門、火膛、窯床、窯墻、窯尾等幾部分組成。整體水平長78米,斜長78.8米,寬1.6-2.4米,殘高0-0.6米。靠近窯頭前16米的窯床坡度較平緩,為10°;后段略陡,為13°。
窯前工作面為橢圓形土坑,底部呈弧狀,中心最低。火門在火膛與窯前工作面之間。火膛呈半圓形,底部黑褐色燒結面留存一層黑色灰燼,夾有木炭,與窯床連接處有一道堅硬的斜坡擋土墻。窯床呈長條形,由南北兩條窯墻組成,窯墻采用泥筑,壁厚0.15-0.32米,朝向窯室一面留有黑色燒結窯汗。北壁有13處窯門,前段的窯門較有規律,窯門之間的間距保持在4米左右。窯床內留存排列整齊的由6-7個支座、窯磚組成的支燒窯具。窯內出土有青釉和黑釉執壺、罐、盞、腰鼓等。窯頂已坍塌,坍塌的窯頂燒結塊的帶窯汗一面留存有竹藤痕跡。
根據地層疊壓關系以及出土遺物,推斷該龍窯是使用竹藤類材料起劵,用泥糊砌,采用支座墊燒法燒造青瓷的中晚唐時期龍窯。龍窯長達78.8米,是迄今為止考古揭露的最長的唐代龍窯遺跡,是目前景德鎮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窯爐遺跡,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