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章瑜:情系德化窯
2010/7/7 21:02:39
日前,6·18海博中國瓷都·德化陶瓷藝術交流展在國家4A級旅游景區、文化歷史名街三坊七巷的德化窯藝術中心開幕,為我縣陶瓷文化增添了一個高檔的展示窗口。展出的背后,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那就是我縣原副縣長嚴章瑜心戀德化瓷、情系德化窯的故事。
上任第一天,他就玩起瓷泥
2007年,嚴章瑜到我縣掛職鍛煉,任縣政府副縣長。他是正處級干部,完全有機會到更高一級的單位掛職,然而對瓷藝的喜愛,使他豫然決然地選擇了德化。
其實,在還沒到德化之前,他就喜愛瓷藝,喜愛德化窯。他認為,德化窯在宋元明清就是世界很有名的陶瓷產區,傳統文化使德化瓷具有很深的藝術文化底蘊,也使德化陶瓷產業在近現代又有了新的更大發展。
掛職使嚴章瑜跟德化瓷有了親密接觸的機會。瑩玉陶瓷研究所、宏益陶瓷研究所、蘊玉瓷莊、瓷言坊……他不斷地深入企業、深入瓷藝家,和他們觸膝交談,跟他們一起創作,包括瓷藝創作,包括工藝配方。一次次深入交流,使雙方都碰撞出了新的思想火花。他們使他的瓷藝創作有了新有進步;他告訴他們,瓷藝創作要注重創新,要注入文化,要提高文化附加值,要懂得版權保護,要抱團創業,共同提升產品、產業競爭力。
伴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嚴章瑜對德化瓷的未來具有入了更深刻的思考,他跟企業走得更勤了。他認為,德化的陶瓷產業有幾個階段的發展,第一個階段是靠本地的企業家和勞動力進行規范生產;第二個階段是產業鏈的形成,設計有個配套,銷售有了整體,一個生產協作、銷售有序的群體逐漸成型;第三個階段就是產業從制造進入創造,靠高端人才、技術裝備、企業家戰略來提升產業競爭力。
嚴章瑜強調,目前德化已經進入“德化創造”階段,企業要靠人才支撐,產業也要靠人才來提升;藝術家的文化創新是增加產品附加值的唯一方向,而政府所能做的,就是組建一流的工會來規范行業的秩序管理,并創造更加完善的知識產權體系來保護瓷藝家創新能力的研發。
于是,蘇清河、邱雙炯、柯宏榮、蘇珠莊,甚至顏松柳、莊曉陽……無論年老還是年少,無論國家級還是省級瓷藝大師,嚴章瑜都對他們了如指掌,大家也親切地當他作同行,“我到德化第一天就到蘇珠莊的蘊玉瓷莊去捏瓷土,捏觀音的手指頭,旁邊看的人都覺得奇怪,咦,這個老頭子是誰,對德化瓷這么有興趣!”
他把瓷名帶出去,把人才引進來
讓德化陶瓷在三坊七巷有一個展示窗口,曾經是嚴章瑜的一個夢想。他一心一意地想把德化的瓷名帶出去,傳播給更多的人,讓他們知道德化陶瓷,知道那是中華燦爛文化的代表。
三坊七巷是目前全國中心城區現存的最大的古街區,它起始于西晉,形成于晚唐五代,興盛于南宋,中興于明清,延續于近現代,是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最鼎盛時期,各類宅院數以千計,現存明清古建筑200多座,被中外建筑界譽為“江南古建筑的瑰寶”、“明清古建筑博物館”,是研究我國城坊歷史的活化石。近年來,隨著聲名日隆,經過保護與開發,三坊七巷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文化歷史名街。
如今夢想成真了,三坊七巷39號成為德化瓷的代名瓷,它的名字叫“千年德窯藝術中心”。在那里,有蘇清河、邱雙炯、柯宏榮、蘇珠莊,甚至顏松柳、莊曉陽等德化老、中、青瓷藝大師的陶瓷精品;許多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來到“千年德窯藝術中心”,了解德化瓷,欣賞德化瓷,收藏德化瓷。許多雕塑藝術家、包括福州的雕塑老藝人,他們被嚴章瑜告知:到德化去吧,到那個陶瓷為區去,去感受那里的文化,感受那里的藝術,感受那里的氛圍,感受那里的底蘊,那將成為你創作的靈感與根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