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福:打造當代德化白瓷文化
2013/5/3 12:47:35
陶瓷承載著不同時代的人文特點,伴隨著息息相關的生活,形成了藝術,也創造了陶瓷文化。而其藝術和質地的不朽性,更成就了價值的文物屬性,陶瓷與美的不可分割。
而德化白瓷馳名世界,其發展秉承文化的傳承,其靚麗的質地是非常富于裝飾性的,從以型寫白,到以素飾增色,都體現了德化白瓷的姣好本性,是非常雅致的表現形式。為此,繼承傳統,打造當代德化白瓷文化,是基于當代白瓷的特點,也是德化現代陶瓷藝術家的責任和追求。
德化白瓷曾經震撼世界
德化縣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腹地,此處瓷土資源豐富,水源充足,是燒制瓷器的理想之地。德化白瓷正式見諸史冊的文獻記載,最早見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閩人黃仲昭編撰的《八閩通志》,其《卷二十六·物產篇》上記載:“白瓷器,出德化縣。”事實上,德化自唐宋時開始燒制青白瓷。明代中葉開始燒制胎釉都晶瑩溫潤的白瓷器,因其產品制作精細,質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震撼了世界。
德化白瓷的問世,把德化瓷業推向一個新的高峰,不僅與唐宋以前的白瓷風格迥異,而且與同時代的景德鎮白瓷白中泛青,北方地區白瓷白中泛黃不同,改變了中國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其白度已達84.54—92.5℃,釉面純凈無瑕,光澤瑩潤無比,使中國白瓷制作工藝真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在藝壇上引起極大反響,獲得高度評價,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獲得“東方藝術”的聲譽,成為各國博物館競相收藏的藝術珍品。法國人更是直接德化白瓷譽為“中國白(BLANC DE CHINE)”, 他們認為這是“中國瓷器之上品”。 日本學者認為它是“白瓷中的白眉”。 國內鑒賞家稱贊它“似定器無開片,若乳白之滑膩,宛如象牙光色,如絹細水瑩厚”。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行紀》中說:“刺桐城)長頸壺27件。有醬色釉,綠釉和未施釉三種。醬色釉物形有杯、高足杯、枕、盞、碟、洗、盤、罐、瓶、羹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云洲(即德化)。制造碗及磁器,既多且美。”當時,大批商賈云集,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盛況難以想象。由于馬可波羅帶回了德化白瓷,于是,意大利等學者將德化白瓷戲稱為“馬可波羅瓷”。
我國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在《德化白瓷》一文中也這樣評價:“與眾不同,先是透光性極好,為群瓷之冠,其次可塑性極強,無一不能塑造。見過明朝德化觀音的人無不為之驚呼。以陶瓷之脆性,表現衣褶之柔軟;以陶瓷之生冷,表現肌膚之溫潤。竟栩栩如生,恰到好處。德化白瓷堪稱一絕,前后無人能與之比肩。”
德化白瓷藝術前無古人
說起德化白瓷,有一個人不能繞過,那就是世界瓷雕第一人、德化瓷圣———何朝宗。
何朝宗,一位民間藝人,出生于明朝嘉靖初年,他從小聰明靈巧,酷愛雕塑藝術,經常隨父親到本縣各寺廟雕塑佛像。長大后,何朝宗不負父親重望,開拓創新,將傳統技藝用于瓷雕。他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削、接、貼等八種技法,制作出精美的瓷雕作品。何朝宗透過他的鬼斧神功,把宗教精神、人生哲學、審美情趣融入德化白瓷,創造出一件件不朽的藝術品,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轟動世界瓷壇,被譽為“國際瓷壇明珠”、“東方藝術珍品”,獲得“天下共寶之”的高度評價。
從宋代的瓷觀音,到明代的瓷佛像,直到今天的西洋人物瓷,德化成為全世界“以瓷塑人”歷史最久、品種最多、數量最多、影響最大的陶瓷產區。在世界陶瓷藝術史上,“以瓷塑人”為特色的窯口只有德化,何朝宗便是“以瓷塑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