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特色 陶苑奇葩——石灣陶器
2017/8/10 14:29:27
石灣陶器以俏而俗的題材,夸張而傳神的藝術手法,富于動態的美感,表現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成為了獨具嶺南特色的陶苑奇葩。
變幻多彩、獨具魅力
石灣陶器善仿各大名窯的釉色,尤其以仿鈞釉最為著名。其最大成就在于繼承了鈞窯窯變的工藝,并把它發揚光大,流傳至今。“鈞窯以紫勝,廣窯以藍勝”,廣窯仿鈞以藍釉窯變著稱,在藍釉中出現放射狀白點的“雨灑藍”(又稱“雨淋墻”),猶如麗日晴空中突降驟雨,在蔚藍中隱現點點蔥白;在藍釉中掩映點點淡青的“翠毛釉”,因酷似翠鳥的羽毛而得名。這兩種藍釉窯變釉多用于瓶類器皿。
石灣窯的石榴紅亦仿自鈞紅,但釉面帶棕眼,出筋或轉折處露黃釉,這些特點卻為鈞窯所無。這種紅釉除用于各種器皿外,還用于動物和人物陶塑,泛黃處正巧與動物皮毛肌體的紋理或人物的衣紋相吻合。此外,石灣陶還有仿鈞的天藍、月白、葡萄紫和玫瑰紫(此二種俗稱“鈞紫”)等釉色。
石灣陶的釉料分兩大類,一種是植物灰釉,另一種是礦物釉。植物灰釉是用普通的稻草灰、谷殼灰、桑枝灰、松木灰、雜木灰等選擇其中的一種或數種作為基礎材料,再根據需要加入河泥、石灰、玻璃等物料組成,加入石灰的為石灰釉,加入玻璃的為玻璃釉。礦物釉是用玉石、瑪瑙、石英、石灰、蚧殼、含金屬礦物等選擇其中的一種或數種經粉碎研磨后再加入金屬氧化物顏料組成,稱石釉或寶石釉。石灣最著名的藍釉是以稻草灰、氧化鈷、玻璃粉制成的,若不加玻璃粉則會燒成黑色;紅釉是以石灰釉為基礎,加入硼砂、瓷器粉、白石、玻璃、銅屑等制成;紫釉則在紅釉的基礎上加入谷殼灰、玉石和少量的鈷配制成。正是由于各種植物和礦物灰屑的混合調配,使石灣陶的釉色變幻多彩、獨具魅力。
石灣陶的施釉方法有涂釉、搪釉、潑釉、掛釉、填釉、雕釉、刮釉等多種,因不同器物的需要而采用不同技法,或多種技法相結合,以達到千變萬化、藝術效果突出的目的。石灣窯在宋代以后使用的是龍窯。龍窯的優點是造價低、熱利用率高,能快速升溫和降溫。而降溫速度快則增加了釉面的玻璃質感,使釉色的溫潤感得以凸顯。石灣陶器基本上是上釉后一次燒成,僅少數是多次燒成。
巧手塑陶,可作萬物
明清兩代是廣東石灣窯的繁榮鼎盛時期。明初的石灣窯產品主要為日常生活用器包括瓶、坐墩、盤、花盆、花幾、碗和文房用具等,和香爐、燭臺、觀音、佛像、土地公等等,產品受佛教、道教意識的影響較重。從明中期開始,大量出現了以捺塑方法制作的花盆、魚缸、花凳以及影壁等陶塑產品。同時還出現了琉璃瓦、琉璃瓦脊和琉璃臂脊等產品。清代晚期至民國初期,由于社會的變革導致了建筑風格的變化,使瓦脊需求量急劇下降,因此許多生產瓦脊的藝人和堂號紛紛改為塑造單個陶塑制品,俗稱“石灣公仔”,為石灣陶業創出了一片新開地。此時涌現出大批的陶塑名家,如黃炳、黃古珍、陳祖、陳渭巖、馮秩來、劉佐朝、潘玉書、霍津、廖作民、廖堅、區乾、劉傳等。
陶塑類最多表現的是人物,其他還有鳥獸魚蟲、瓦脊壁畫、山公盆景等
人物陶塑的題材有歷史人物、傳說人物、戲劇人物、僧道人物以及現實生活中各階層人物,其塑造特點是生動、傳神,衣紋衣褶自然而富于動態,手和臉部露胎。
鳥獸魚蟲是陶塑中僅次于人物的第二大題材,藝術手法結合寫實與夸張,根據題材的特點來選擇釉色或素胎,力圖達到生動傳神、動感十足的效果。
鳥獸魚蟲的題材包括現實與傳統的兩類:現實的有馬、牛、羊、雞、鴨、鵝、狗、豬、貓、猴、獅、虎、豹、象、鹿、鷹、鴿、喜鵲、鸚鵡、鵪鶉、貓頭鷹、兔、魚、龜、蛇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