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從恢復走向復興
2014/1/26 23:00:56
2012年,在成都舉行的世界斯諾克國際錦標賽上,世界頂級選手特魯姆普手捧獎杯向全場致意時,全球觀眾看到的是首次使用浙江龍泉哥窯青瓷為材料制作的冠軍獎杯。從宋元至當代,跨越千年,龍泉青瓷經歷了一個從鼎盛、消失、蘇醒,到發展、復興的歷程,龍泉青瓷的千年窯火,在當代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進入宋代,生產青瓷的中心就轉到浙江省龍泉,龍泉瓷器的青色,清澈如秋高氣爽的天空,亦如寧靜的深海,龍泉青瓷以其精湛的品質獨步于世界。
龍泉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以生產青瓷著稱,龐大古代窯址支撐起了著名的龍泉窯。據考證,青瓷的誕生始于漢代,瓷器質量以浙江的越窯為最好。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浙江麗水地區陸續發掘一批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墓內出土的瓷器與越窯瓷器略有差別,被推測為龍泉窯早期的產品,龍泉青瓷源于五代越窯“秘色瓷”的歷史由此向前推進了600多年。
宋元之際,龍泉弟窯青瓷的燒制進入鼎盛時期,經過歷代窯工的智慧和技巧,這里燒制出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青瓷,青瓷“絢爛之極,復歸平淡”的審美境界正符合宋代美學思想,客觀上也促進了宋代青瓷的發展。南宋時龍泉燒制出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更是讓龍泉青瓷的發展達到頂峰,前后輝煌了數百年。除此以外,青瓷在世界范圍內都受到瓷器愛好者的喜愛。
然而,到了明中后期,隨著皇室品位的改變,龍泉青瓷逐步走向衰落,到20世紀初,龍泉青瓷窯火幾乎完全熄滅,曾經窯火通明的窯址群已荒廢為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
1957年,周恩來總理作出了“要恢復祖國歷史名窯生產,尤其要恢復龍泉窯和汝窯生產”的指示。從此,龍泉青瓷踏上了復興之路,由8位專家組成仿古小組,在1958年春天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火。
改革開放以來,龍泉青瓷不僅得以恢復,并得到歷史性的復興。2006年,龍泉青瓷燒制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9月30日,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正式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迄今為止陶瓷類唯一一個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陶瓷技藝。在這兩次具有歷史意義的促動之下,當代龍泉青瓷迎來了黃金發展階段。
2013年,龍泉青瓷全年產值超過12億元,而且以年均22%的量增長。當代龍泉青瓷展開有力的探索,不僅在燒制技藝方面有所發展,在藝術創造上更是結合當代審美趣味,具有當下文化特征,風貌更富有時代感,創造出當代的青瓷,這是其取得成績的關鍵。
浙江省龍泉市青瓷行業協會會長徐定昌,從1973年開始就致力于龍泉青瓷制作,他將2000年后至今視為當代龍泉青瓷發展的黃金階段,是又一高峰。
“近5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龍泉青瓷推陳出新,在科技研究、藝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全面進步,迎來宋代以來青瓷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期。”徐定昌表示。
以申報非遺成功為契機,龍泉青瓷業得到了迅猛地發展。“2009年之后,龍泉青瓷得以飛速發展,無論是從業人員、生產量還是市場需求,都逐步擴大了。”徐定昌介紹,龍泉是一個小城市,總人口不足30萬,2009年前,龍泉青瓷企業數是126家,從業人員6000余人,到2013年,青瓷企業已超過700家,從業人員更是超過1萬人。而且,平均每1000個龍泉人就有一位工藝美術師,其中,中國工藝美術大師4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5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16位。2009年,龍泉青瓷行業生產總值為3.2億元,2010年青瓷產值達6.3億元,到2012年,青瓷行業生產總值達到11億元,并以年均22%的增幅增長。預計到“十二五”末期,青瓷行業的產值將達到38億元。
當代龍泉青瓷不僅繼承傳統青瓷藝術,而且在材料創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