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隆夫故居“還經樓”
2020/10/23 12:42:05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景德鎮是一座手工業城市,老瓷廠、老窯址、老里弄都承載著它的興衰起伏。還有一種幾乎被人遺忘的建筑——陶瓷名人故居,它記錄著一位匠人乃至一個家族的發展變遷史,還有陶瓷工藝的代代傳承。在景德鎮漫長的陶瓷歷史長河中,誕生了眾多陶瓷名人,保護與挖掘陶瓷名人故居,不僅是留住陶瓷發展的痕跡與記憶,更是增色千年瓷都的文化底蘊。
“還經樓”見證幾代人的匠心傳承
“工人新村西路山腳下17號”,這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隆夫故居“還經樓”的門牌號。這個門牌有些歷史,由瓷制成,如今在景德鎮也很難看到這樣的門牌了。1955年,王隆夫一家人由御窯廠搬遷至此處,一晃過去65年了。“我們剛搬過來的時候,這邊都還是農田,你看,現在這里都是老城區了。”王隆夫之子、教授、民盟景德鎮市委主委王安維指著西路兩邊的房子感慨道。
工人新村西路山腳下17號
據王安維講述,他們并非景德鎮本地人。王安維曾祖父王昌彬系清代光緒、宣統時期御窯廠總辦,光緒年間受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翁同龢舉薦到景德鎮御窯廠任督辦。當時一家人都住在御窯廠里。爺爺王庭芳、父親王隆夫,再到他自己,陶瓷匠心傳承至今。
王氏宗譜
“現在的房子是1993年改建的,最開始不是這個樣子。”王安維講述道,剛遷來的時候,房子是木結構的,窯磚頭、老瓦,還有石墩,是徽派建筑,“我聽我父親說,那時房子的木柱子特別粗,一個人都抱不住。”由于特殊歷史原因,房子建得并不完整,漏風漏雨,直至1993年,王隆夫將老房子拆了,建成了現在的房子,“我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都住在這里,我也是在這里出生的。”王安維一邊說著,一邊帶著記者參觀了王隆夫生前創作作品的房間,房內的桌椅布置樸素,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王隆夫創作出了許多有代表性的作品。
還經樓
這棟房子發生過很多故事。比如說,珠山八友之一的劉雨岑曾在這里租住過十多年。王安維指著茶室說:“劉雨岑當時就住在這個地方,他在這里創作,我爸在隔壁創作。據說我出生的時候,劉雨岑妻子還跑去給我父親報喜,我父親趕緊跑回家。”再比如說,“還經樓”名字的由來。因王昌彬任御窯廠總辦,為了生產瓷器,所以以前家中有很多清政府造辦處給的瓷器原件以及線裝本的書。后因特殊歷史原因,這些珍貴的瓷器和書全沒了,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王隆夫得知景德鎮圖書館有一本蓋著王昌彬印章的線裝本《周易》,他幾經周折,這本書最終被歸還,所以他將這棟房子命名為“還經樓”。“‘還經樓’這個名字還有一個含義,那就是這棟樓多年來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潮起潮落。”
線裝本《周易》
王隆夫代表性作品創作于此;除劉雨岑外,著名陶藝家畢淵明、王錫良、張景壽等都曾居住在這附近……名人故居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發展的一個縮影,可惜的是,在景德鎮,被保存下來的名人故居很少,大家所知道的名人故居更是少之又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或許可成為一種可利用的宣傳陶瓷文化的資源。
陶瓷名人故居會增色瓷都文化底蘊
瓷業的發展,離不開人創新創造的推動,其每前進一步,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從趙慨、陶玉、霍仲初到童賓、唐英,再到珠山八友等等,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景德鎮陶瓷人才輩出,他們如繁星點點,支起景德鎮陶瓷璀璨的天空。
王隆夫生前創作所用的桌椅、筆具等
這些陶瓷名人,工作生活在景德鎮,或從事此業管理,或從事陶瓷工藝改良,或從事陶瓷藝術創作,他們在景德鎮陶瓷的發展中留下了光輝的足跡,由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