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傳家老字號“孫榮記”至今老字號“孫公窯”
2011/6/16 20:47:13
2000年夏天,瓷都街頭熱浪襲人,花傘、短裙和光著膀子拉瓷坯的農民工,像兩個極端的符號,貼在這座江南古城的大街小巷。和他們一樣感到燥熱的,還有一個日本商人。他幾經周折,找到孫公窯的傳人,想以100萬人民幣買斷孫公窯的經營權,但被拒絕了。拒絕他的,是孫同鑫、孫立新父子。
孫公窯為何讓一個日本商人愿擲萬金收購?它又有著怎樣的身世?孫公窯是老瓷號孫榮記的江湖稱號。他的創辦人9歲來瓷都學藝,17歲獨立門戶當老板,歷經戰亂瓷號仍昌盛不衰,成為一個陶瓷世家。它像一顆星,與其它星辰一道,構成了晚清、民國年間景德鎮瓷業的天空。順著星辰的亮光,我們探尋著這顆星背后的故事……
苦孩子
事情要從豐城一個偏遠山村說起。
這是一個只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叫下房孫家。不遠處有個煤礦,當地有不少壯漢在煤礦里扛活,盡管有礦,有掙錢的力氣,但仍舊無法改變小村貧窮落后的困境。1883年,孫榮記瓷號的創始者孫洪元就出生在這里。時隔一個多世紀后,省工藝美術大師、孫洪元的孫子孫同鑫帶著家人到下房孫家尋根時,仍舊能感受到小村的貧窮與落后。
孫洪元有個哥哥,一家四口,全靠父親務農養活。在孫洪元3歲的時候,父親突然病故,母親獨自承擔起養家的重擔,并從此守寡,沒有再嫁。
孫同鑫回憶說:“曾祖母是個樂觀、質樸和勤勞的人,在他的丈夫去世后,她靠種菜賣菜養活著兩個孩子。”在孫洪元9歲那年,家里已經十分拮據了,連給孩子掙口飯吃的基本“理想”都難以實現。
在這個節骨眼上,孫洪元的母親做出了一個決定,送孩子到景德鎮學做瓷器。她當時聽說豐城有許多人在景德鎮業瓷,有些人不但能學到一門手藝,而且還發家致富了,她還聽說,學徒包吃包住。她認為小兒子性格較外向,倔強,出外學徒比較好,決定讓小兒子孫洪元去。
在那個年代,從豐城到景德鎮,大多走水路,通往景德鎮的船有兩種,一種是客船,一種是貨船。因家里實在拿不出一點盤纏,孫洪元就偷偷地扒著一艘貨船半浸在水中的后舵上,全身浸在水里,跟著船一起出發了。這些,送行的母親都偷偷地看在眼里,兒子的此行福禍難料,堅強的母親流下了痛苦的眼淚,她真心地希望孩子能好好地活下來,僅此而已。
跟著船游了不久,船老板發現了孫洪元,把孫洪元拉上了船,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孫洪元說了家里的情況,懇切地對船老板說: “我家里實在養不活我了,我想到景德鎮當學徒。”
看著孫洪元這么小,船老板很同情他,沒有把他趕下船,不僅把孫洪元帶到了景德鎮,而且把他介紹到一家姓孫的陶瓷作坊里當學徒。
當接到孫洪元進了一家陶瓷作坊當學徒的消息,他母親高興地哭了,一顆懸在心頭的石頭終于隨著兒子有了著落而落下。這些事,都是孫同鑫從祖父、曾祖母那里聽來的。孫同鑫說:“正是曾祖母當初的那個決定,讓祖父找到了那根改變命運繩索。”孫同鑫的曾祖母活到了90多歲,當她生命走到最后一刻時,十分淡定,也沒有仍何征兆。她只是坐在床邊跟孫同鑫的母親說: “我要走了”,然后睡著了,就再也沒有醒來。
學藝
9歲,正是人的一生中,享受天真浪漫的童年的時期,然而,因為家庭的貧困,讓孫洪元的童年充滿了苦難與傳奇,與其他同齡人相比,在心理上有些早熟,也印證了那句老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因為年齡太小,孫洪元所在瓷行的老板與孫洪元約定,學徒期為6年,不發工資,老板只提供飯和菜金。孫洪元學的是拉坯。拉坯既要有技術,還要有一定的體力。孫洪元年齡小、個頭小,剛學徒的時候,老板和師傅都不讓他碰瓷土,甚至師傅在拉坯的時候,都不讓他看,只叫他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