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貴的德國麥森瓷器
2014/1/10 12:06:21
提到瓷器,中國人會想到景德鎮。在歐洲,似乎也難得有人不清楚麥森的名頭。千年的中國瓷器面對今日的歐洲麥森瓷,后者“后發制人”的勢頭讓今日的我們在羨慕與不甘之中,更想一探究竟。
昨日經典與今日時尚
位于德國薩克森州,距離德累斯頓25公里的小城麥森,在它近千年的歷史里,與瓷器有著斬不斷的關聯。正如最顯赫的瑞士名表品牌往往藏身小小的山坳村落,東德厄爾士山腳下同樣也隱藏著最為名貴的瓷器家族——1710年1月23日,麥森瓷器廠在這里誕生。
麥森瓷的大本營是一座姜黃色外墻的莊嚴博物館,自側門進入,布局復雜的建筑已將博物館、展廳與樓上樓外的建筑融為一體。門廳重重,麥森的手工制作展示工坊也隱于其中。大樓底層大廳分兩層,中庭以貫通兩層的天井分隔,上層是三百年來麥森歷史上經典的瓷器作品展區,底層則是新瓷器作品、時尚裝飾、文具等展區。天井中央,兩層的空間里是麥森近年邀請的全球70多位藝術家結合瓷器創作的作品展示區。麥森瓷銷售部主管克里斯蒂安·希格介紹,這座建筑原建于1916年,展廳則建于2005年,專用于收藏展示麥森瓷作品。這里每年也迎送著5萬多位慕名而來的參觀者。
經典瓷器展區陳列著300年來麥森出品的精品瓷器。看著瓷器的花紋紋理,釉面、色澤,不可避免地想到我們的“青花”和“豇豆紅”。這里最古老的瓷器正對應著清朝康熙年間。那時候康熙瓷器正從明代的古雅轉為高貴與清麗,在這個等級上審查麥森瓷,早期的發展仍不脫中國的影響。這里我們也見到了麥森歷史上著名的瓷器裝飾紋:紅龍紋與藍洋蔥紋。一中一西,暗示著麥森漸漸脫離中國瓷器影響的步伐。
在現代展區,麥森瓷一反古典產品的沉郁,光彩明麗奪人。多樣化的設計、精巧多變的形制與完美的釉面效果,讓人愛不釋手。麥森瓷器總裁庫爾茨克先生執起一只金蔓纏繞的莢蒾花茶壺展示:壺身布滿小小的白色莢蒾花,其上又纏繞著金色的藤蔓,壺嘴設計成稍粗的枝干,藤蔓上升纏繞,組成把手。茶壺極為精致,幾百朵莢蒾花制作成型后再黏附于壺體之上,總體設計讓人贊嘆不已。據介紹,這種壺全球限量50只,售價15萬歐元。而與茶壺同款的一枚戒指,最初源于麥森1739年的設計。
麥森最初是以制作首飾而聞名。在現代展區,誰能辨識發著藍寶石光澤的橢圓形寶石戒指竟完全是一塊“瓷石”?麥森有自己的顏料工廠,戒指的藍色純為手工著色于瓷胎上。最為敏感的顏料與最精致的瓷器結合,現代的麥森在首飾設計與制作上又呼應著最初的品牌歷史。在這些細節上,麥森默默抒發著對自身歷史與傳統的敬意與紀念。
出身高貴的“歐洲第一瓷”
2010年1月23日,麥森瓷器慶祝了它的300年誕辰。這300年中,麥森瓷器共經歷了11場戰爭和6種社會體制。對于一家企業來說,這樣的生命力背后閃著“靈光”的早已不單是產品本身,更豐富的是其品牌所蘊含的整體價值。
從16世紀到18世紀這200年間,瓷器成為了歐洲皇室和貴族們炫耀地位的符號,也是財富最主要的象征。對中國瓷器近乎狂熱的鐘愛,最終在18世紀初促成了麥森瓷器的誕生。1705年,好大喜功的薩克森君王奧古斯都二世迫使年輕的煉金術師貝特格研制燒制瓷器的方法,在被囚禁3年后的1708年,貝特格終于在污穢高溫的地牢中成功燒出白色透明的小土片,中國對外向來守口如瓶的制瓷秘方至此終被歐洲破解。
1710年,奧古斯都二世在德國東部小鎮麥森建立了歐洲第一家瓷器工廠,麥森品牌也由此誕生。毗鄰捷克的麥森小鎮也就此成為歐洲的瓷器之都。麥森早期出產的瓷器色調灰暗,瓷器的裝飾圖案也大多帶有明顯的中國色彩,中國神話傳說、花鳥魚果原樣照搬。經過不斷的改良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