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考古——張馬屯遺址
2024/8/3 16:22:25
張馬屯遺址是濟南中心城區近郊發現的后李文化遺址,位于歷城區張馬屯村南。2007年6-7月,為配合膠濟鐵路客運專線工程建設,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由于附近窯廠取土、村民修建魚塘,部分遺址已被破壞,現存遺址東西約175米、南北約50米,此次發掘面積為600平方米。受制于工程施工,在三個區域共布設12個探方,另在工程允許范圍內隨機布設探溝13條,獲得了一批不同時期的珍貴實物資料。
張馬屯遺址出土骨錐
此次發掘的后李文化遺跡有房址、燒灶、灰坑、灰溝等。房址一座,為半地穴式,穴壁未見加工痕跡。根據土質、土色的差異可以區分房址內有四層堆積,自上而下第一層為灰黑色土,土質較軟,包含物較少,應為房屋廢棄后形成。第二層為深黑色土,分布在房址東部,富含大量動物骨骼、炭粒、腐殖物等生活垃圾。第三層為黃褐色土,土質堅硬,分布于整個房址,應為當時踩踏的地面。第四層為淺黃褐色土,土質較硬,同樣分布于整個房址,應為建造房屋時的地表。在房址北部有一座燒灶,破壞嚴重,可能為該房屋的室外灶,上有幾塊卵石,未見加工痕跡?;铱佑袡E圓形圜底坑和不規則形坑兩種,內有少量殘碎陶片,陶質為夾砂陶,陶色以紅褐色為主,制法為捏制成型,這些特征均與后李文化相吻合。
張馬屯遺址出土陶片
張馬屯遺址灰坑H18出土動物遺存
在張馬屯遺址還獲取了豐富的動植物遺存,可見先民的食物來源非常廣泛。山東大學動物考古實驗室對其中410件動物標本鑒定的結果顯示,這些標本代表了43個個體,包括鹿、狗、獾、龜、貉、狐、鳥、牛、豬、魚、蚌等。哺乳動物占據多數,其中狗為家養動物,豬可能是馴養。從數量來看,鹿和牛是利用最多的哺乳動物。先民以狩獵野生哺乳動物來獲取主要的肉食資源,同時,通過飼養家豬、漁獵水生動物、狩獵鳥類作為補充。植物遺存包括1000多粒炭化植物種子和果實,鑒定出的種屬有38種,包括栽培植物、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水生植物。栽培植物有粟、黍、麥。草本植物以禾本科植物最多,其余還有豆科、十字花科、野西瓜苗等。木本植物中葡萄屬、桑葚屬居多。水生植物較少,藨草屬和芡實各有一粒。其中的多種植物都具有藥用功能,而且數量較多,是先民有意采用。
張馬屯遺址出土炭化植物種子
北京大學對來自房址和灰坑的10個樣品進行了碳十四測年,結果顯示,有6個數據為距今9000年左右,年代最晚的數據也在距今8600年左右。因此,將張馬屯遺址定為距今9000年,這是目前在濟南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遺跡。
撫古追今,濟南已走過九千年流金歲月,鑒往知來,泉城必煥發無窮盡活力生機。
參考文獻:
①王芬、李銘、靳桂云:《濟南市張馬屯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
②宋艷波、李銘、郭俊峰、何利、王芬、靳桂云:《濟南張馬屯遺址出土動物遺存研究》
③吳文婉、靳桂云、王興華:《海岱地區后李文化的植物利用和栽培:來自濟南張馬屯遺址的證據》
④王興華:《張馬屯遺址發現后李文化遺存》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