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豐臺新宮遺址考古收獲
2024/8/5 15:56:03
新宮遺址位于北京市豐臺區南苑街道,清代行宮新宮東北部,地處燕山南麓太行山東麓古永定河流域的沖積扇平原。周圍地形開闊,遺址擇地古河道西南岸高壟臺地,是北京市城區內發現的唯一一處夏商時期環壕聚落遺址,主體文化是大坨頭文化(相當于夏代晚期至商代早、中期),包括雙環壕、祭祀遺存、墓地、古河道等,亦發現有晚商西周時期墓葬、灰坑、窖穴和溝,戰漢時期墓葬、溝,遼金、明清時期道路,明清灶址等不同時期遺跡
項目概況
該遺址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城市基本建設考古工作中發現。2022年4月至2023年11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該項目范圍內發現的古代遺跡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2023年5月,被列入考古中國新發現項目之一,該遺址現存面積約4.5萬平方米,歷時兩年度發掘面積約16000平方米。
地層堆積
根據土質土色及包含物,發掘區內的地層可分為七層,第①層為現代墊土層,厚約8~50厘米。第②層為清代層,厚約10~30厘米,可辨器形有青花碗、盤等器物的殘片。第③層為明代層,厚約15~50厘米,出土有明代碎磚塊、瓦片及明代瓷片等,可辨器形有瓷杯、瓷碗底部殘片、瓷罐等器物的殘片,并出有遼金時期的瓷片。第④層為漢代層,厚約18~60厘米,出土有布紋板瓦殘片、繩紋青磚殘塊及零星的商周時期的夾砂灰陶、褐陶和泥質灰陶等殘片。第⑤層為西周層。⑤a層,厚約0~40厘米,分布于探方內的西北部。出土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紅陶等,其夾砂陶較多,泥質陶少量。紋飾有繩紋、弦紋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等器物的殘片,并出有鉆孔殘石器等小件器物。⑤b層厚約15~55厘米,遍布全探方。出土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紅陶等,其中夾砂陶居多,泥質陶少量,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盆等器物的殘片。第⑥層為商代地層,厚20~70厘米,土質疏松,土色深灰,遍布全探方,該層下的大部為黃色含粉砂黏性水銹層。出土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紅陶等,其中夾砂陶居多,泥質陶少量,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網格紋、戳刺紋、素面等,可辨器形有鬲、罐、甑底等器物的殘片。第⑦層為商代早期層,厚約10~40厘米,土質較硬,土色深灰。出土有泥質灰陶、紅陶和夾砂灰陶、紅陶等,紋飾有繩紋,可辨器形有罐等器物的殘片。
H74出土陶甗
2 H74底部
主要收獲
大坨頭文化遺存
環壕發現內、外兩重環壕,兩條環壕大致呈同心圓圍合而成,兩環壕之間相距20~25米。內環壕位于遺址核心區域,現存寬12~18、深約4、直徑約70~72米,圍合面積約0.4萬平方米。內環壕西南部有一進出口處,現存寬約6米。其東部段被后期坡毀嚴重,西北、西南部保存較好。外環壕現存寬5~8、深約3、直徑142~155米,圍合面積約1.7萬平方米。外壕上層不同區域段分別被晚商西周、戰漢、明清、現代地層疊壓破壞,西北部相對保存較好,出入口應當與內環壕西南方位相對應,其界出發掘區外為現狀路區域。根據地層關系及出土陶片、科技提取相關遺物檢測分析,兩條壕溝的營建、使用、廢棄年代大致均為夏代晚期至商代早中期。
祭祀遺存在內環壕接近中心位置,發現一處上層平面呈同心圓夯土遺跡,整體結構大致呈外圓內方,開口于近現代層①層下,由內及外共三圈,土質土色有明顯區別,直徑分別約為2.3、5.9、7.9米。夯填土內不同區域發現有集中堆放陶片、獸骨、炭化痕跡、有意擺放石塊等現象。夯土遺跡中心有一用大小不一青色片石砌筑的方坑,邊長約1.2米,上下通體一致,深距現地表7.3米。方坑內從上至下不同層都有陶片、獸骨、炭化腐殖等堆積,尤其底部出土大量陶片、石塊、獸骨、炭化植物等。陶器可辨器形有鬲、尊、甑、盆、缽等,陶器(片)多見被火燒痕跡現象。方坑底部四邊位用片石砌筑,其下還保存有用于加固的圓木搭構成方框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