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督陶官的公仆情懷:趙淵的故事
2011/11/21 9:01:00
珠山記憶
《瓷都頌》一
趙淵
二十二年返故園, 鶯歌燕舞捷報傳?!〈伤囆缆勌砘⒁? 人民喜慶滅塵煙。
立志改革創新業, 眾志成城翻兩番?!∮质且荒攴疾菥G, 萬象更新人勝天。
《瓷都頌》二
巧奪天工凌宇宙,九龍珠山振乾坤。“四頌”相傳稱國寶,寰球載譽瓷都新。
趙淵是解放后景德鎮成為江西省第二個省轄市后首任市委書記,是現代景德鎮的開拓者、建立者, 被人譽為紅色督陶官。他在景德鎮工作期間,留下多少運籌全局、勵精圖治、果斷決策、銳意開拓、雷厲風行的故事和許多道德佳話。幾十年來,一直成為瓷都人民傳頌不止的話題。至今許多群眾都很愉快地談起他們與趙書記交往的故事。
春節是我們民族傳統習俗。1953年趙淵到景德鎮不久就臨近春節了。由于景德鎮陶瓷生產的傳統季性,很多來自幾十里或幾百里的農村工人們流傳一老話:“有錢無錢,回家過年。”每年的春節期間,瓷廠停工,工人回鄉,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工人,肩挑背馱,冒著寒風雨雪向鄰縣農村走去。人數最多的是都昌人,大多數要走兩天多,才能到鄉與家人團聚。趙淵了解到這一情況,召集有關局、市總工會、各企業及基層工會負責人商議,按人數分路線作出妥善安排,重點是做好景市經鄱陽到都昌這一條路的工作。并與鄱陽縣領導商量,在鄱陽縣田畈街、油墩街的兩個區政府所在地設立“景德鎮工人回鄉接待站”,請他們在食宿、醫療、安全等方面提供方便。兩區干部是趙淵的老部下,有求必應,工作很順利。
在市內,做好每天的安排,有先有后,抽調汽車,收適當費用,供部分行走困難和有家屬的工人乘坐。以前步行需要兩天多時間,現在坐車只需兩個小時,途中又有接待站關照,消息傳出,工人們歡欣鼓舞,認為市委領導想的比他們自己想的還周到,解決了年年回鄉的旅途之苦,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當時趙淵還向工人們許諾: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直接找他。果真有人深更半夜打長途電話問趙政委,說他們有30多人節后回廠,已走到鄱陽油墩街,天雨路滑不好走,要求派車接他們,不然就不能按時回廠生產。趙淵當即讓市運輸公司值班人員派車去接他們。次日一早,工人們又打電話給趙淵表示感謝,表示一定要把生產搞好,請市領導放心。
(通過春節妥善安排工人回家過年這件事,趙淵與廣大工人的感情建立起來了。)
要發展景德鎮、建設景德鎮,趙淵意識到必須深刻認識景德鎮。經過上下溝通,他總結概括全市工作以陶瓷為中心。中共景德鎮市委和市政府就是陶瓷市委、陶瓷政府,并成立中共市委陶瓷工作委員會統籌各方。
據趙淵回憶,邵式平省長曾設想,把景德鎮建成一個系列化的、完整的現代化瓷都,并擔出要用科學手段搞好高精尖產品。趙淵當時曾設想創造出新型的金屬陶瓷、耐高溫高壓的切削刀具瓷、不易破碎的鋼化瓷,還有航天需要的特種瓷等等。不過,他意識到這需要幾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奮斗。
邵式平這位贛東北根據地的創立者,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時期,擔任過中共浮梁縣委書記與中共景德鎮市委書記。他對景德鎮的認識是深刻的。如解放后在他擔任江西省長時,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將發展景瓷作為重中之重,以后一直繼承沿繼到1996年。但1997年景德鎮的人、景德鎮的市長當了省長后,卻將解放后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展景瓷的內容去除,引起景市的省人大代表回來后議論紛紛。
邵省長對景德鎮陶瓷發展極為重視。例如,當時江西全省年外匯四萬,而搞金水試驗時需要四萬外匯時,邵省長悉數批給。
(解放后黨和國家對景德鎮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執政黨設立專門的陶瓷領導機構在中國陶瓷史上還是第一次。)
一位網友在《趙淵對景德鎮陶瓷發展的卓越貢獻》一文發帖說: 記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