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的形象——汝窯瓷器的顯微觀察
2011/10/10 21:49:17
瑪瑙入釉——汝窯神秘而獨特的天青釉,在宋代文獻中,記載它含有豐富的瑪瑙粉末。以今天科學的角度解讀,瑪瑙是石英的一種,由二氧化矽沉積而成。在釉中加入瑪瑙粉末對瓷器的釉色、質感、開片并不會造成顯著的影響。但是,汝窯產地盛產瑪瑙,北宋也曾多次前往開采,加上汝窯表面閃爍著若隱若現的淡粉色光澤,無不讓人以為這正是「瑪瑙入釉」的現象。
滿釉支燒——為追求瓷器完美無瑕的質感,多數汝窯以滿釉支燒法燒造,制作時僅在底部以支釘隔開瓷胎和匣缽,以讓瓷器於燒造過程不致變形,也讓釉盡可能覆蓋住整件作品,達到滿釉的效果。燒制完成的汝窯,底部存留的支釘細小若芝麻。傳世盤、瓶、碗類的汝窯和稍大的洗,底部存在五個支釘痕,而小尺寸的洗和碟用三個支釘,水仙盆用五個或六個支釘。
時代不同,工藝燒造的過程及使用原料的成分也就不同,各種窯燒瓷器的釉層必然存在不同的面貌,因此瓷器的鑒定除了根據器型款式、輕重、色澤來辨認,以及運用科學儀器做成分分析之外,器物表面的顯微觀察是方便又直接的方法,因為釉面上呈現的各類現象如氣泡、開片、刻痕等,亦可作為研究瓷器工藝技術及鑒定的入門。
除窯址出土的破片之外,傳世汝窯的顯微照相不多,因此國立故宮博物院科技室規劃拍攝本院典藏的汝窯瓷器的釉面影像,以提供作為鑒定研究的參考。
拍攝所使用的儀器是MS-L150型攜帶式顯微鏡,以150倍數進行釉表面觀察,為了貼觸器表進行細部觀測,特別商請廠商研磨制造一只可調整焦距的透明壓克立接觸頭,以避免直接接觸器面,可能引起的損傷,同時也搭配使用影響捕捉及分析系統,使影像即時呈現於電腦螢幕上,方便觀察。同時,也能進行顯微照片的同步的同步拍攝與存檔。攝影的方式是先做全器的顯微觀察,再進一步擇點進行拍攝,選拍的部位集中於器皿內外側右面的氣泡、后釉、斷面、縮釉、冰裂紋、底面刻字及支釘痕等處,并以相關破片進行比較觀察,以下即是初步觀察的心得。
一、釉面氣泡的觀察
由顯微鏡頭觀察院藏汝窯釉層的氣泡分布,初步歸納出幾項特征,汝窯釉的流動十分明顯(圖1),形狀如同流動的棉絮與豆花一般,分布在其中的氣泡隨處可見,而且氣泡的大小差異較大,大者可為小者的數倍至十數倍。大致上氣泡的分布較自然,分散於釉層中,但有層次感,呈現出活潑生動的韻動感。氣泡外層具較厚的乳白狀圈痕。在釉面的觀察中,氣泡、流紋(釉流動形成的紋路)與裂紋,三者是觀察的重點,同時也發現三者也有時間先后、空間深淺的復雜關系(圖2、3、4),通常內外器壁上觀察到的流紋比器底面來得明顯、而縮釉及氣泡周遭的流紋也較為劇烈。其次,若以寶豐縣清涼寺出土的破片做觀察(圖5、6),亦得到相似的釉面氣泡與流紋的分布狀況。同時透過對汝窯胎釉的研究報告,得知釉料中的石英質顆粒、氣泡及乳白云霧狀物質(指液相分離的釉質)是造成汝窯乳濁感的原因。此現象透過顯微鏡的觀察,發現氣泡孔由胎或釉層本身形成(圖7),而繼續在釉層中逐漸長大,氣泡形成時,氣體將釉質推向外,形成了我們觀察所得到的氣泡壁較厚白的現象。此時氣泡周圍的乳白云霧狀物質繞過氣泡繼續流動,而氣泡背面未接觸流動的周遭是低密度云霧狀物質的釉質形成長條帶狀(圖8、9),圖中以紅箭頭標出高密度乳白云霧狀物質(液相分離的釉質)的流動方向。有時氣泡離開氣孔,隨釉層流動,則可看到氣孔已不在氣泡的中央。大型氣泡有時可發現多個氣孔,也有可能是數個出氣的來源匯合后,有足夠的氣源讓氣泡撐大的緣故。殘片斷面照顯示(圖10),氣泡長大的過程中,經常留下同心圓的痕跡。氣孔中心點是釉質密度最低之處,幾乎為氣體所占滿,所以也是最容易破裂的地方。
圖、1-4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