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瓷壇泰斗王錫良與張松茂鮮為人知的故事
2014/11/27 16:39:17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兩顆璀璨的巨星,他們就是唐代的兩位頂級詩人,即并稱為“李杜”的“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這兩位大文學家一生都曾游遍祖國的奇山秀水,從大自然中汲取了無盡的思想資源和創作激情,創造了中國古代最輝煌的詩歌文學,成為中國詩壇的兩座巍峨的高峰,千百年來令人敬仰。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稱贊兩人“吟詠留千古,聲名動四夷”,大文學家韓愈在《調張籍》詩中對他們評價更高:“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宋代大文豪蘇軾說:“李太白、杜子美以英偉絕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詩人盡廢。”他們的友誼和成就一樣,均成為中國文學史的千古佳話。
無獨有偶,在1300多年后的當代陶瓷美術界,有兩位年齡相差12歲的瓷壇泰斗,他們同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同樣是12歲開始學藝,同樣是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首批授譽的陶瓷美術家,同樣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同時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當時景德鎮乃至江西省僅他們兩人獲此殊榮),他們的家庭同時被景德鎮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他們就是并稱為“王張”的當今陶瓷美術界泰斗級大師王錫良和張松茂。
王錫良原籍安徽省黔縣,1922年2月生于景德鎮。幼年家境貧寒,12歲輟學隨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學繪瓷畫,1952年進入景德鎮美術合作社,2年后轉入景德鎮工藝社,隨后進入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創作、研究。
張松茂1934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鄱陽縣,5歲隨兄來到景德鎮與父母一起生活(其父張德生早年拜“珠山八友”之一的劉雨岑為師學畫瓷器),12歲輟學隨父學藝,1953年進入景德鎮美術合作社,1956年進入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從事陶瓷美術創作、設計和制作。1959年,37歲的王錫良和25歲的張松茂,同時被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術家”稱號。
王錫良和張松茂相識相交長達半個多世紀。他們自小便是鄰居,那時王錫良家住在畢家弄,張松茂一家租住在詹家弄,兩家相距僅百米左右。張松茂最早學的是當時很少人學的圖案,畫的是不起眼但卻是一件完整的藝術瓷必不可少的邊角,當時就已有了一定名氣的王錫良,那時便經常請張松茂這個“有靈性的鄰居崽俚”到家里來幫忙畫邊角,從此結下長達60多年的友誼。后來,兩人都因藝術成就突出先后進入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鄰居成了同事。
王錫良比張松茂年長12歲,兩人雖無師徒名份,但張松茂在藝術上始終把王錫良當作老師。張松茂少年入道之時,王錫良已經是在業內獲譽甚多的青年才俊,少年張松茂對青年王錫良非常敬仰。王家早年請張松茂幫忙畫邊角,使他有了與“偶像”直接接觸的機會,張松茂不僅畫邊角特別盡心盡力,而且特別珍惜這“近水樓臺”的學習機會。
因為王錫良年長并且入行出名早,盡管兩人成了同事,早年就被王錫良的人品和畫品折服的張松茂,一直將王錫良視同師長。王錫良也以張松茂為知音,兩人不僅在陶瓷藝術領域共同切磋互相影響,而且在生活中和政治上互相幫助。如果說王錫良對張松茂的幫助主要是在藝術方面的話,在他們“黃金時代”所處的那個特殊時期,因為家庭出身好、政治表現突出而擔任美研室黨支部書記的張松茂,給予“白專典型”王錫良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庇護”。
當時,有一位領導想整王錫良,譏諷他說“王錫良只會畫兩下瓷器,如果不給他瓷胎,讓他畫匣缽去?”聽了這話,張松茂立即予以反駁:“如果不生產筆墨紙,全國那么多畫家又畫什么?”那位領導無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