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泰斗王錫良口述:民國雕塑名家曾龍升軼事
2016/9/12 11:29:09
曾龍升/張景祜《醉·太平》·瓷雕 創作年份:1956年(丙申年)
曾龍升·《鐘馗試劍》·瓷雕 創作年份:1959年(己亥年)
民國的時候有一個傳說,說有一個姓曾的,俗稱曾聾子,他平日里拿一團泥巴,放在衫袖筒里,隨時都可以捏出一個人像來。這個神奇的曾聾子,現在已經少有人提及,他就是景德鎮雕塑界的一代宗師、業已過世的曾龍升,不過他不但不聾,而且耳聰目明,心靈手巧,至于他為什么被別人叫成聾子,就請大家聽我細細道來。
我認識曾龍升先生的時候,才十幾歲,正在叔父王大凡家里學畫瓷器,曾龍升就住在叔父家對面。那時候的對面可不比現在,兩家就隔著一條窄窄的小路,可以說是真正的門對門,感覺就像一家人一樣。所以小時候,我除了跟著叔父學,也經常去曾龍升家里看他做雕塑,他的家門總是敞開的,像個作坊一樣,工作的地方就用一點木欄桿圍起來,平時他就在欄桿里面做事。我記得有一次他在做一個孫中山全身像,立起來足足有2米高,看著都有點怕人(孫中山大型瓷雕是應旅美華僑之請而創作,后展出美國,曾龍升藝名由此不脛而走,遍傳各地)。
最稀奇的是,現在看起來,他那里是不適合做大型雕塑的,他家里沒有院子,屋子里做事的地方又小,要做這么大的東西可怎么辦呢?他那真叫螺螄殼里做道場,先把雕塑分成三截,頭是一截,上身和下身各一截,分開做好,上了顏色后一次燒成,然后再拼起來。這個雕塑做得維紗維肖,后來送到國民政府,政府的人很高興,獎了他200塊現洋。
那時候,他對王大凡很敬重,總是說:王先生畫得好,尤其美女畫得更好,我做雕塑,就要吸收他的那種美女造型。那時候恰好我叔父有閑空,他就請我叔父畫了滿尺的八塊瓷板,畫的是一套八仙。他自己也做瓷器,卻不是要我叔父送給他,那時幾塊錢就能買一袋大米,他給的價格是一塊瓷板二十塊大洋,八塊瓷器,就要一百六十塊了,價格相當高,我叔父也十分認真地給他畫,畫好后,曾龍升就好生收藏起來了。
抗戰以后,百業蕭條,曾龍升還繼續搞他的雕塑,而且生意反而更加紅火。
那時像南昌這樣的大城市不安全,許多銀行職員都遷到景德鎮來了,公家、私人銀行都有。普通人越打仗越窮,但這些人卻有本事大發國難財,那時銀行職員在景德鎮簡直成了第一流的,每一個走出來都闊氣得很。
他們手里有錢,到了景德鎮自然要買瓷器。他們發國難財,曾龍升先生就發他們的財,曾龍升投其所好,為他們做裸體美人、做春宮。以前民間的春宮,總要掩蔽一點,喜歡做成個水果的樣子,打開來里頭是春宮。曾龍升的春宮不但做得很大,而且并不遮掩,活靈活現,十分自然。
那時候他真是賺了不少錢,也不住在我叔父家對面了,在羅漢肚那里謀到了一個作坊。他的作坊,收拾得與別家又不一樣。除洗坯曬坯的地方樣樣俱全外,洗坯的旁邊還有魚池,里頭養著各色的魚,另一邊又砌出一個牡丹臺來,常年開著花,這么一個詩情畫意的地方,我就更加喜歡去玩了,曾龍升也喜歡我去,對我從不戒備保留,連他把金條藏在牡丹花臺子底下都告訴我
到了抗戰后期,主戰場轉移到太平洋,中國內地許多地方就慢慢平復下來,景德鎮也安定許多,外面的人少了,曾龍升也就沒以前那么忙了。
那時他常邀我去爬山,就是爬現在紫晶賓館座落的山頭。曾龍升是我父輩年紀的人,但他一到了山里,又變成一個天真未泯的小孩,歡喜對著空曠的山谷嗷嗷叫,所以我才和他處得來,他的朋友也特別多,連天津的泥人張也是他的朋友。
到了山里,曾龍升頭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好看的野樹樁。他喜歡養花、種盆景,每次在山上看到那種奇形怪狀的樹樁,總要挖出來,但并不直接帶回家,而是另尋一處地方種下,他說,家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