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孟樹鋒談耀州窯
2014/10/10 22:31:41
在第12屆中國西部文博會陶瓷展區,記者邂逅中國耀州窯代表性傳承人孟樹鋒,簡短交流后,這位帶著些西北口音的陶瓷名家帶著記者觀賞了展廳中的鈞窯、汝窯、定窯、龍泉窯、唐三彩、南北宋官窯青瓷、骨質瓷、宜興紫砂等作品,并一一道出自己的觀點,從中不難看出他數十年來對全國陶瓷界的整體觀照。“非遺概念出現之前,耀州窯就已經是‘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國家試點項目了,當時一共選了18個項目,陶瓷唯一選了耀州窯,可見耀州窯的重要性。”孟樹鋒說。
1955年,孟樹鋒出生在陜西銅川的“千年瓷鎮”陳爐鎮,祖輩都是當地制作耀州陶瓷的藝人。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孟樹鋒自幼就隨爺爺、父親學習。上世紀70年代,陶瓷科學家李國楨受命恢復耀州窯的傳統技藝,孟樹鋒正巧在當地瓷廠做小陶工,被李先生一眼看中,選為課題組成員,參加了耀州青瓷的恢復工作。
1976年,孟樹鋒考上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這是他從事陶瓷藝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無論是在古陶瓷研究還是文化修養上都有很大提高。孟樹鋒回憶,胡獻雅教授課外補教他古文詩詞,劉新園先生特別關照他的古陶瓷學習,老師梁任生曾親自帶他去看戲,看似與陶瓷無關,卻讓他對陶瓷紋樣里的刀馬人形象有了感性認識。
1980年,孟樹鋒學成畢業,學校有意留他任教,他毅然決然扛起鋪蓋回到了家鄉,硬是在自己家門口做起耀州窯系的陶瓷來。“在景德鎮學的東西是和當地的教學和環境相符合的,回到耀州后,我發現雖然兩地相差1000多公里,但地理環境、原料和工藝差異都很大,除了在設計理論和美學思想上沿用了在景德鎮學到的東西外,其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自己摸索、克服。”
為了恢復耀州陶瓷,孟樹鋒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自費徒步游學,尋覓宋代名窯蹤跡,走遍名窯產區,學習了解南北方各大窯系的歷史文化、工藝特點及藝術特色。經過10多年的潛心鉆研和努力探索,終于將耀州青瓷傳統的燒造工藝、刻花工藝、制瓷工藝技術結合,完成了一件件耀州青瓷精品,在耀州現代民間藍花器、黑釉器、鐵銹花盤、碗、罐上也有新的突破和創造。
2007年,孟樹鋒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他也是西北、西南地區唯一一位傳統陶瓷全能大師。同年,經文化部批準,孟樹鋒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錄。
千年燒造史 工藝曾失傳
美術文化周刊:自古就有“南有龍泉瓷、北有耀州瓷”的說法,請談談耀州窯的歷史和發展。
孟樹鋒: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位于西安以北100多公里的銅川市黃堡鎮。此地在宋代轄于耀州,故名耀州窯,其產品稱為耀州瓷,或名耀瓷。
耀瓷創燒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有1000多年的連續燒造史。耀州青瓷在唐代曾是中國陶瓷的集大成者,其產品和作品包容了當時流行的“南青北白”以及黑瓷、花瓷、黑釉彩瓷、絞胎瓷、唐三彩等所有瓷種。五代時,耀州瓷曾經是最早的皇家用瓷,它首創滿釉裹足的支釘燒法,以燒造單色青瓷為主。我的研究認為青瓷的高峰應該是在五代,為此我著有《五代耀州青瓷史論》,并在國際古陶瓷科學技術討論會上做過演講,雖是一家之言,但現在已經有人開始贊同我的觀點了。
到了元明時期,由于北方連年戰亂,耀州青瓷日漸式微,逐漸消亡。龍泉窯、鈞窯等歷史名窯,雖然在時代的變遷中有起有落,但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消亡。而耀州瓷從元以后徹底消亡了800年,雖然明代有鐵銹花和黑釉,清代有藍花和黑白釉,但和耀州青瓷是完全不同的。直到1977年李國楨先生在陳爐鎮把耀州青瓷重新恢復后,失傳800多年的耀州窯爐火才重新被點燃。
美術文化周刊:耀州瓷的工藝特點是什么?當代耀州青瓷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