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的“異鄉人”——夏侯文大師
2015/12/24 17:23:05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夏侯文作品《梅青荷風筆筒》 現館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感謝國家的政策,三中全會后,大家才有了自己的作坊。我認為龍泉青瓷既要面向世界,又要面向廣大的勞動人民……”
已在龍泉生活了50多年的夏侯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帶著濃重的江西口音向記者娓娓道來自己的藝術之路。曾經歷過當年惡劣藝術環境及國家恢復龍泉青瓷政策的他,時刻把政策二字掛在嘴邊,一雙矍鑠的眼睛上是兩道花白如霜的眉毛,如同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者,將其人生哲學,毫無保留地道來。
夏侯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35年出生在江西景德鎮,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陶瓷彩繪專業。自從1965年被分配至龍泉縣上垟鎮浙江龍泉瓷廠技術科任技術員,從事青瓷設計創作后,龍泉便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如今,已在龍泉工作生活了50多年的夏侯文,用自己的人生見證了龍泉青瓷的沉浮衰榮,一路走來盡管充滿艱辛但仍無怨無悔。
“青瓷是中國陶瓷的老祖宗,它是陶瓷之源、之魂,世界的陶瓷史離不開龍泉。龍泉青瓷讓我更有用武之地。”代表龍泉青瓷參加完廣交會的夏侯文,愈發增強了自己的信心與決心。正是這樣的氣魄,讓這個龍泉的“異鄉人”成為了龍泉現代發展史的書寫人。
龍泉的“貴人”——設計帶來生產力
夏侯文的到來,給龍泉帶來的不只是技術和創新,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龍泉青瓷的復興與繁榮。從鐵路杯的設計讓全國各省鐵道部門蜂擁龍泉訂購,到參加廣州商品交易會收到大量出口訂單,都是夏侯文和同事們為龍泉青瓷做出的貢獻。
對于企業來說,產品的適銷對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企業生存的保障,是生產力的體現。對于恢復不久且起步于日用瓷的龍泉青瓷來說,企業的生命在某種程度上是依賴設計人員的貢獻的。沒有企業的生存,青瓷水平的提高是無從想象的,這是青瓷藝術發展的物質條件。而在當時的國營龍泉瓷廠,只有夏侯文和毛松林兩個大學生。他們是龍泉的“貴人”,為低迷不振的龍泉青瓷帶來了生產力。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夏侯文設計的鐵路杯
最初為龍泉瓷廠贏得生存的活力和空間的是鐵路用瓷,那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一個樣板,時隔整整半個世紀,至今面對它們,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其厚重大方之氣。這也是夏侯文的責任心和創作能力為瓷廠贏得的發展機遇。
科班出身的夏侯文,擁有系統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的設計能力。千百年來,龍泉的民間工藝創造者們,往往只具備個人經驗的口授手教的師承方式。即便是技藝再高超的匠人,都無法精準理性地復制自己的作品。而夏侯文在做每個青瓷作品前都會畫好設計圖紙。“圖紙就是遺產”,夏侯文心心念念的便是龍泉青瓷的傳承與創新。
科班“鬼才”——藝無止境求創新
“任何手工藝品如果沒有創新意識,只是在傳統器型和工藝上做文章,頂多只是守成,講得難聽一點,是照老祖宗的東西依葫蘆畫瓢而已,是摹仿或抄襲照搬。我們做陶瓷的,不能古董化、形式上僵化,死搬硬套、死氣沉沉,而是要古典化,講求推陳出新。”正如夏侯文所言,他自己也一直這樣踐行著。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夏侯文作品《龍紋扁瓶》 現館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青瓷釉下彩、玲瓏瓷、哥弟窯結合、“色胎繪畫”藝術瓷……他的每一次創新,都是青瓷劃時代的標記。創新,但是從未脫離青瓷。他的作品讓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夏侯文的作品。
青瓷釉下彩的突破,被視為填補空白之舉。一直以來,龍泉青瓷的風格是以造型見長,以釉取勝,靠淺浮雕飾為優勢,釉下彩則是景德鎮白瓷的優勢。夏侯文用不同的坯料、釉料、色料對青瓷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