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泰斗張浦生:離開了“瓷”人就像掉了魂
2016/2/25 15:42:16
瓷器,是中國國粹。對于瓷器,中國人有特別的情感。古人撿窯擇上,“窯火既歇,商爭取售。”今人得獲至寶,暢美難言。更有奇貨如青花《鬼谷子下山》,在倫敦佳士得拍出2.3億元人民幣高價,熱動全球,還美其名曰:盛世收藏。才走了鑒寶大師張浦生、周南泉,7月2日,又來了馬未都。文博大家江城鑒寶,所到之處,總是圍滿懷揣寶貝的藏家,武漢儼然一座收藏之城。古瓷器鑒定泰斗張浦生最是幸運,看到了一件完整的元青花。
張浦生給人印象深刻。他在武漢文物監管品市場鑒寶開講,遇到兩鬢斑白的老者抱來個仿品,一句口頭禪“沒有你年紀大”,話不點破,已盡在話中。一件好瓷器,傳承好多故事。但邁入收藏的大門,“聽不得故事”;一件傳世精品,奪人心魄,收藏瓷器,卻“沖動不得”。敞開了心和藏友品寶,也把鑒寶知識分享。
張浦生告訴記者,離開了“瓷”,人就像掉了魂。他曾經遭遇車禍,全身包扎個嚴實,躺在病床上,還在給西安的藏友鑒寶。學生送來一塊瓷片,頓時興奮地坐起來,比藥還管用。“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人瓷同魂,聽先生侃談,如品文震亨對柴窯的一段判詞: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
張浦生,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復旦大學、西北大學、南京藝術學院等客座教授。出版有《青花瓷畫鑒賞》、《青花瓷器鑒定》、《宜興紫砂》等。
收藏首關辨真假
問:您對湖北藏友印象如何?
張:湖北人很爽快,你說他的寶貝是假的,也不生氣,這樣的心態蠻好。收藏的文化很深奧,光看書不行,還要看實物,多比較。一件寶貝拿到手里,首先不是問價錢,是辨真偽,辨別新偽還是舊偽。
問:正是這個“偽”字讓人犯難呢。
張:瓷器作假不是今天才有,古代就有。仿品,有后代仿前代,也有當代仿當代,有官仿有民仿。
南宋時,大家都喜歡官窯,可是官窯地方小,沒多少,龍泉就仿官窯。明成化的時候,官窯仿宣德;到了嘉靖以后,中國市場經濟發達了,民窯也仿宣德。我們今天看許多瓷器上寫大明宣德,好多都是民窯仿的。到了清代,康熙官窯專門寫嘉靖款。因為嘉靖用的回青料,和康熙用的珠明料兩個成分差不多,顏色差不多,藍中帶紫。雍正朝,大量寫成化款,到了乾隆,又仿永樂宣德……到外國去,買瓷器,外國人都知道,“康熙年制”肯定是康熙仿的,因為,康熙寫款都是六個字“大清康熙年制”。
辨真假、斷時代、說源頭,最后才是評價值。過去講,天上九頭鳥,地上湖北佬。瓷器作假,我有句笑話說三個湖北佬抵不上一個景德鎮佬。湖北人不差錢,差眼力,眼力是買賣鍛煉出來的。比如,明代的碗要比清代的厚,明代的碗,撇口的比較多,清代則窄口的多。多看,多比較,便積攢了經驗。如果是花大價錢藏寶,一定請個好專家看一看,避免上當受騙。
問:藏家講故事,常常聽到撿漏一詞,您怎么看?
張:現在撿漏,絕對困難。全國收藏瓷器的至少70萬人,好東西買一件少一件,哪有那么多漏撿呀。
我們鑒定元青花有兩個法門,一個是看料(看青),一個是看畫。現在的人畫的畫可能比古代的更好,因為都是美術學院畢業的,但畢竟離開了當年的生活條件,還是會留破綻的。以元青花來說,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要快,因為元青花料里面含鐵多,慢了就掉下來了;第二,元青花代表元代的文化,要粗狂要有力。另外,元青花基本上不帶彩,因為古人追求清雅。元青花沒有舊仿,因為上世紀50年代我們中國人才知道歷史上有一個元青花。
問:收藏本是一種樂趣,可弄不好就變成了一個負擔。
張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