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青花的料色及技藝
2016/7/13 14:46:56
青花瓷器色調幽靜,花紋清朗,是景德鎮瓷器中一種突出的產品。它利用單一的藍色,分出各種深淺不同的層次,也就是分出若干色階,和中國的水墨畫同樣美妙,在世界美術史上郜占有一定的地位。
提起青花的來源,人們都知道這是景德鎮所獨創。瓷器畫花的方法,本是從陶瓷的彩繪和瓷器的加彩發展而來的。有名的“唐三彩”,西洋人稱為虎皮釉,它是綠、褐、黃三種顏色,用一條隔一條的方法來裝飾,形成虎斑紋樣。到了宋代,抽出配褐紫的鈷礦單獨燒煉,燒出了呈色發青的色調,這就是瓷器使用青色的開端。同時宋代黃河下游一帶的窯廠,發明了釉下繪畫的方法,在瓷胎上施以黑色,赭色等繪畫,然后上釉燒成,發色清楚穩定,永不脫落,也給景德鎮創制青花提供了經驗。因此,在瓷器彩繪發展的規律上,一般部是先有釉上彩,后有釉下彩,而景德鎮卻獨特的先有青花,后出現釉上彩繪。不過宋代青花處在創始階段,發色不鮮明,微呈褐色,有時又散暈在釉下,色料不凝定。到明代,找到了出自南洋的青料--蘇泥勃青,經過造瓷工人長期的勞動實踐,終于制成了精美的青花瓷器。
研究瓷器者,對于明宣德青花的評價極高。的確,宣德青花發色明艷,色性安定,散暈聲瓷器的胎釉之間,青翠披離,畫出來以后淋漓盡致,具有水墨畫的效果。加之眙土致密而潔白,釉水深凝,器形美觀,圖案也精細。因有“沉靜不出宣德,漂翠諸稱康熙”的說法。這是我國工藝美術中一項寶貴遺產,也是景德鎮青花之所以冠絕全國。借鑒古瓷優良傳統的技藝,也不獨青花值得學習,釉下彩繪同樣有許多高超的技法,如定窯碗內外裝飾豐滿的花紋,多不見多,鈞釉簡單到一片葉子,少不見少。它用樹葉粘上生白釉,加入未燒的鈞釉盤內同燒,效果很好,名為“滿盤海水一葉飄”,因均釉燒得流動變化象海水一樣,葉形的生白釉則照原不動,這是前人根據瓷土礦石原料,色彩進行創作的范例。解放后,在黨的重視與扶持下,釉下彩的推陳出新取得了很大進展,1953年一批用青花裝飾的建國瓷色彩襯托調和,花面結合器型,中外人士一致認為超過了歷史水平。已故陶瓷美術家潘庸秉創作的“天青釉云鶴茶具”,汪桂英、王希懷設計的“釉下彩竹節水筒”,也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的作品,藝術效果達到理想的巧妙,特別是把青花和釉下彩施之于日用瓷上,使其能夠大量生產,為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服務,尤為可貴。
青花發色主要根據青料,明朝青花出名,就由于用的是蘇泥勃青,可惜明嘉靖以后這種青料絕跡了,明末清初用的是云南出產的珠明料,珠明料發色穩定,色度適中,也是一種相當好的色料。民國初年景德鎮用的做好青料是云南產的李家村料,到解放后我們連小刀刳料也用光了,全市只剩下二十幾包小片料,在青料用完之后,我們只有配氧化鈷使用。配料本是件最艱巨的工作,何況用氧化鈷配成海碧色,作為青花料用,必然有洋味,因為氧化鈷本來就是洋料,遠不如天然色料優美,它的發色太純,缺乏含蓄,沒有回味,呈色的效果濃烈浮躁,必然有股洋味是不足怪的。面對青料這一實際問題,是不是就沒辦法解決呢?那也不見得。個人建議可以采用明清的辦法,本省的吉安、撫州、贛州、樂平等地,以及浙江的金華、寧波、紹興等處都生產青料,可以派人前去找尋,加以提煉,做出科學鑒定,這種土料色性安定,使用效果可能不壞。
青花屬于釉下彩,釉下彩較釉上彩的局限性更大,釉上彩畫在瓷上,只要注意顏色配好就行。釉下彩畫在坯上,不但涉及到青花料色,還關系到瓷土原料性能問題。如果胎骨的瓷土配得不好,就會大大影響到色性的變化,甚至變得奇怪的難看。確如俗話說:“胎里有病無藥醫。”我們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