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填:火色流光 ? 天下大同
2016/8/15 23:06:38
柴燒,如果僅被理解成是一種燒窯的方式,那未免太單薄。柴燒器物,不只是能改變茶的味覺,也更應該是陶人對生命的熱愛而流下的方圓。
柴燒,今天如大家所說,已經在中國火熱,以至全國各地蜂擁而上建了很多的窯。這種現象見怪不怪,因為中國這樣追風而行的事,每天都在發生。我從六年前,偶然來到月記窯(400年古窯口),當時它面臨馬上要被鏟平建成開發區。因緣際會,讓我留了下來,與它一起去感化說服當地政府,最終讓大家認識到古老的傳統燒制文化,對于一個千年瓷都的意義,并帶動了整個德化柴燒的開始。
六年前,我們舉辦一屆國際柴燒研討會,與會來自十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的幾十位藝術家,一起思考交流不同國度的柴燒魅力。從此,我的生命與柴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六年堅守的歲月中,學習和總結了多國的燒窯風格,并實踐了幾百窯做窯工的經歷,我搭建了屬于自己心中的窯。無明窯、屋邊窯、竹下窯、居中窯、上品窯等不同風情的窯,走進了我的山居生活。
孤獨的流浪歲月,窯,化成了我的佛陀,也點亮了心中的明燈。照著我執著在這蒼茫的山色里。窯,是夜色下的知音,常常在窗臺前,與我對飲,仰望沒有星辰的夜空!
如果第一次的偶然相遇,是我與窯相識相知的開始,那2015年10月15日的午后,窯人的精神點化了我頭頂的山峰,化成了它的信徒,讓我用生命去完成那份厚重的囑托。
縱觀世界的柴燒精髓,不同民族的哲思影響了藝術創作者對美不同的理解與表現。韓國的柴燒之神,像一位虔誠的明者,有奉獻精神,讓人感知生命的從容與淡然。日本的柴燒靈魂,像一只茶碗,凝聚了枯寂的山水風情,讓人覺悟到殘缺的生命本色。歐美的柴燒之路,像一團自由奔放的泥色,充滿了激情與欲望,讓人見到了生命綻放的時節。
中國的柴燒境界,我認為應該是一首詩,蘊含天人和諧的大美之境,感化不同信仰的人,讓世界不分國界,彼此和諧美好的生活在當下......
——吳金填 乙未年于凈山房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