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傳統 面向當代——鈞瓷大師談鈞瓷發展
2019/12/12 16:42:07
自宋代位列五大名瓷之一至今,自然天成的鈞瓷在1000多年的歷史沉浮中,既有輝煌時刻的釉彩萬千,又有沉寂時刻的明珠蒙塵。至現代,鈞瓷在一代又一代鈞瓷人的努力下順利恢復燒制,并不斷展示著更大的藝術魅力,出現在世界藝術的舞臺。
作為以窯變為價值體現的獨特藝術門類,鈞瓷能不能走上更大的舞臺,關鍵在于鈞瓷人能不能創作出既能體現鈞瓷藝術特色,又符合現代人審美的精品。
對于鈞瓷從業者來說,不能局限于作品創作,而應該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把目光聚焦在更加廣闊的文化消費市場。這是鈞瓷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外界知名藝術家走進神垕,帶來了新的創作理念和感悟。而在神垕成長起來的鈞瓷大師,也以自身豐富的創作實踐和多年的創作感悟,為鈞瓷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鈞瓷藝術如何發展,神垕多位大師有著自己的理解。
孔相卿:繼承優秀技藝,但不能全盤照搬照抄
作為在業界備受推崇的鈞瓷領軍人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長期以來不遺余力地為鈞瓷行業探索著未來發展的路徑。在孔相卿看來,鈞瓷來源于生活,并逐漸上升為藝術。“在宋代,皇家和士大夫階層的介入,將鈞窯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在與宋代文人精神結合之后,鈞瓷成為一個強烈的文化符號和文化載體,并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窯變釉瓷種,影響深遠。”孔相卿說,如今,鈞瓷藝術走入大眾生活,是現代鈞瓷發展的必由之路。
“鈞瓷以實用藝術的身份進入更多人的生活,需要體現三點,一是尊重適用,二是側重形式,三是融入文化。”孔相卿認為,通過鈞瓷藝術引領現代人新的生活方式,需要傳承文化,繼承其中的優秀技藝,但不能全盤照搬照抄。
孔相卿說,鈞瓷“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特質,為鈞瓷藝人提供了廣闊的表現空間和發展空間。鈞瓷可以通過與當下審美情趣緊密結合而美化生活,提升生活品位;通過產業的發展壯大,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守正創新,最好的傳承是發展。鈞瓷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緊跟市場,緊跟需求,將產業化生產與個性化創作有機結合,不斷滿足現代人的需求,鈞瓷的前景將更加廣闊。”孔相卿說。
楊志:創新需要理念,理念來源于生活
從14歲進入鈞瓷行業的年輕學徒成長為享譽全國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鈞瓷大師楊志60余年來矢志不渝地探索著。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楊志總結出“寧整勿碎,寧簡勿繁”“型為本,釉為魂”的創作理念。
“鈞瓷的造型設計是從點到面,再從面到點。一直以來,我對自己的要求就是‘一線之差’,一件作品多一線少一線都不行。”楊志說,鈞瓷的發展,不在于廠家有多少,也不在于從業者有多少,而在于鈞瓷的質量和藝術性。鈞瓷作品一定要精細,不能做爛。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定要想辦法跳出限制,把鈞瓷做精做細。
楊志作品《獸耳尊》綠寶石藝術陶瓷館藏
“作為鈞瓷行業的從業者,不能只把創新掛在嘴邊。創新需要理念,我的理念是什么呢?一切來源于生活。你不能簡單地仿制歷史上那幾十種造型,而要引導生活,走在生活的前邊。”楊志說,現在的年輕人,一定要不斷錘煉自身技藝,一方面,把自己的作品做精細、做到位;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能夠把握時代的審美取向。
苗長強:不以傳承為由因循守舊,不以創新為借口異想天開
在苗家鈞窯,從苗錫錦先生到大師苗長強,傳承的力量不斷得到壯大。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苗長強從父親身上學到很多,也有著自己的理解。
在苗長強看來,古人有古人的追求,今人有今人的審美。既不能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