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瓷的“悟性”
2015/11/18 12:37:38
瓷器玩家大抵會有同感,古瓷上某些現象,有時心里明白,嘴上卻難以表達,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這“意會”,實際上講得是“悟性”。
悟性在鑒識上無處不在處處在,所以,有人覺得識瓷難,有人覺得不難。比如面對一真一假兩件器物,入門三個月的人只憑一、二個基本要點便判定了真假,學三年的人,雖然可以講出三條、五條理由,則不見得真正能抓住要領,這就見出了悟性高下。之所以如是說,是因為許多人的眼力和心力本是來夠用的,只因在許多時候失去了平常心,便迷失了悟性。
因此,在古陶瓷鑒定上,“悟性”未必一定就同智商、同懂得相關歷史知識成正比,有時還可能成反比。日常鑒定中,時有發生的所謂犯低級性錯誤與常識性錯誤的“吃藥”、“走眼”,則為缺乏悟性的表現。換句話說,人們的很多失敗,其實都不是發生在未知的世界里,而是跌倒在常識里。因為越是淺顯的道理,就越容易被忽視、被忘記。若能將歷史常識、書本知識、鑒定技能,應運得靈活,并時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善于總結與比較,悟性也就常在了。因而,古瓷鑒定說難不難,說不難似乎又非常地難。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的元代祭藍釉淺刻白龍紋梅瓶,在入藏之前,當文物商店專職人員錯定成雍正瓷之后,出人意外地讓上海一位名叫沈勝利的鑒玉專家從龍紋上認出廬山真面目,堪為難與不難的典型一例。
對于一個成功的投資者而言,悟性有時比眼力更重要。要有精品意識,不怕買貴,就怕不是最好。因為,名品、珍稀品,升值最快。某著名收藏大家,每每看拍賣圖錄,最感興趣的便是封面封底之物,道理就在于此。想做一個快樂的收藏家,除了悟性,還須要有“實力”與前瞻性的意識,即要著眼于長線投資,并善于“捂”。許多時候,“前瞻性意識”比“眼力”更具爆發力,所達到的結果往往更加令人震撼。劉益謙先生對藝術品本不在行,卻賺得盆滿鍋滿,扣除14%的傭金,一件器物凈賺3億元,就是最好說明。
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之訓,在時下的收藏上,竟然越來越具警示作用。書太多太亂是原因,再者,有太多的假,系照著書上那高清晰度彩圖做的。你照著書買,又照著書去作比對,正中造假者下懷。悟性來自實踐,不善于在“古玩攤上練眼力、假貨堆里滾釘板”,不善于用富有哲理的思辨、多方位的視角,透過表相看本質,自然就談不上真知。
顯然,收藏與投資上,比知識(學歷)更重要的是經驗,以及融會貫通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悟性。古玩收藏的關鍵其實就是求真和斷代。而在當今信息時代,造假技術日新月異,唯有不斷更新知識、及時把握造假動態,才可與時俱進。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