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瓷片在古陶瓷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6/5/25 11:23:20
我發現,古瓷收藏圈里有兩種很不好的極端現象,一種是對瓷片非常反感,一種被瓷片所陷。
反感瓷片者,盡管收藏了幾十年,往往都對瓷片不屑一顧,從未真正好好地研究過瓷片,誰要是秀點瓷片,立即授之“片片幫”,內心深處非常看不起,而反觀其收藏的那些“高大上”,很多都是一眼假的贗品。
被瓷片所陷者,盡管收藏了幾十年,但幾十年都在玩瓷片,在他們眼中,只有瓷片才可能是真的,見到誰有整器,立即磚頭砸之:這怎么可能?能有一片瓷片就不得了了,哪會有這么精的整器呀?于是乎,見到藏有整器的,便授之以“國寶幫”,而反觀他幾十年的“珍藏”,要不是片片,要不是根本不值得收藏的粗品、普品和殘品。
我認為,以上兩種極端現象,都是對瓷片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今天,天林就與大家來談談瓷片。
一、瓷片學習是藏瓷人的幼年期,別指望跳過幼年期直接進入成年。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成長的漸變過程,都必須經歷一個嬰兒期、童年期、少年期、成年期……
成年期之前的漫長過程,都可稱為幼年期,幼年期其實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基礎不牢、就會地動山搖,萬丈高樓必須從平地起。同時,打基礎的工作往往是最艱苦的、也是長期的,更是寂寞的、孤獨的,在這個階段,你不能收獲成功,一路上也無人喝彩,但量變才能導致質變,基礎性工作必須有一個量的積累,如果急于求成、走路未學好就學跑,也無法促成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所以,任何人做任何事,休想跳過幼年期直接步入成年。
由此可見,如果藏瓷人不注重打基礎,或者基礎打得不牢,就會先天營養不足,從而導致先天發育不良,倘若如此,其今后的收藏道路便可想而知。那么,對藏瓷人來說,打基礎的工作到底有哪些?我認為,學瓷的基礎課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瓷片。
二、怎樣學習研究瓷片
很多藏友都講到,自己是從瓷片堆里爬出來的,回顧自己的古瓷學習之路,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初初學古瓷之時,盡管讀了很多專家的書,但始終搞不清楚專家到底講了什么,因為專家總說一些什么“器型笨拙、青花飄浮、畫工綿軟、火氣十足”之類的感性詞語,每個人對這些感性詞語的理解不同,對標準的認識也不同,讀來讀去,仍然一頭霧水,不知什么是新、什么是老。
后來,師父告訴我,“瓷片是最好的老師”。于是,我一邊看書、一邊到博物館看真品,同時,把重心放在瓷片的學習和研究上,逛市場時,在師父的指導下重點看瓷片,還隔三差五地往師父家跑,因為師父為了講課需要,收了各個時期的很多瓷片。為了保證瓷片的可靠性,我還到處撿瓷片。
在奉賢工作時,我單位外面4000多畝的大小魚塘因為建設全部填平,每當雨過之后,便有很多瓷片露了出來,我便拎著塑料袋,滿地里撿瓷片,到建設開工的一年多下來,撿了一大堆明清時期的民窯瓷片。這些瓷片大多是使用中破碎的,帶有摩擦蛛網痕,對研究出土痕和使用痕都有意義。
此外,我還走訪了龍泉、上林湖、耀州、德化等古窯址,還實地采集了很多瓷片。對工地上撿的、窯址挖的瓷片,帶回來之后都親自清洗,在清洗瓷片過程中,我發現由于瓷片在土里埋藏數百年、上千年之后,盡管土跡斑斑的,但都很好清洗,洗出來大多都清清亮亮、干干凈凈的,這可能與土壤的弱酸性或弱堿性有關。
當然,瓷片也撿不完、挖不完的(很多古窯址是不讓私挖的),但我覺得自己親自撿瓷片、挖瓷片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可以保證瓷片的來源可靠,防止一開始就把假瓷片當成標準,從而導致今后的收藏道路上發生方向性錯誤。
自己撿瓷片、挖瓷片主要是幫助自己認識瓷片的真假,當通過看圖片或上手實物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