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藏家退場 和內(nèi)地藏家表現(xiàn)出來的淡定心態(tài)相比,專注于海外市場的行內(nèi)人態(tài)度并不樂觀。香港古董商人、牛津亞殊慕蓮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導(dǎo)賞員費吉回憶曾認(rèn)識一位資深藏家,“十幾二十年前就開始拿覑不到三千萬的資金于香港、倫敦、紐約到處跑,只買不太熱門的清朝官窯器。當(dāng)年大熱的清官窯是康、雍、乾時代的青花器、粉彩器,單色釉和中、晚清時期的器物還少人問津,價格亦便宜。但最近幾年,這位藏家認(rèn)為熱錢太多,官窯已到了‘瘋價’,所以開始不斷出貨。”從2013年開始,費吉就觀察到一個現(xiàn)象:在明清官窯拍賣會上,香港和外國的資深藏家差不多絕跡了,舉牌競拍的人絕大部分是內(nèi)地炒家和新進收藏家。而縱觀這幾年拍場中的“天價”拍品,送拍者大都是海外藏家。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在早年用較低的價格收購大量品相精良的中國瓷器,這幾年將它們拋向市場,獲得國人熱烈追捧,接連拍出驚人的價格。 日本的山中商會在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便大量購入明清官窯,玫茵堂的Zuellig兄弟則從20世紀(jì)50年代開始通過他們在新加坡的合伙人購買中國瓷器;而不能不提的更有倫敦古董商埃斯肯納齊,很多人認(rèn)為,明清官窯的飆升就是由他而起,回憶錄中,1997年,他在香港的拍場上花費5,000萬港幣以上競買清三代瓷器,引發(fā)香港、臺北、紐約、倫敦等地的古董商、藏家及新進場的投資人和投機分子紛紛效仿,明清官窯由此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走勢。 但細觀最近幾年,很少再聽到這些瓷器最早的收藏“大師”繼續(xù)進場搏殺的新聞了,反而是“玫茵堂”專場、“山中商會”專場、“坂本五郎”專場在各大拍賣行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xiàn)。在2011年,玫茵堂曾以2億港元售出了一件“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