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玩店學徒到袁世凱的大管家 把一生的收藏全部捐贈給故宮——藏家郭葆昌
2016/8/27 12:30:44
收藏界歷來有“太平古董,亂世黃金”一說。兵荒馬亂的年月,人們四處為生計奔波,一些古董寶物四處散落無人問津。這時,一些古董生意人,就以低價收取這些寶物來發國難財。
當然,也還有一些人,亂世搞收藏并不是為一己之利,而是為保護國家文物不至流失。比如在清末民初年初年間,就出現了兩位極富個性的巨擘,他們都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資財,保存了不少中華民族堪稱稀世珍寶的文物,最終成為劃時代的大藏家。
他是這位民國風度翩翩的——張伯駒
張伯駒因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
使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另外那位,則是在收藏成就上與張伯駒,不分伯仲,不相上下。
袁世凱的大管家 名震一時的——郭葆昌
郭葆昌,從古玩店小學徒,到袁世凱的大管家。
郭葆昌,(1879-1942),字世五,號觶齋,河北定興人。年少在老家讀私塾時便聰穎好學,博聞強識,后來被家人送到北京琉璃廠古玩店做學徒,很快就嶄露頭角。后來因袁世凱在他當學徒的古玩店里買了一幅四扇掛屏,他幫著送進袁府布置客廳時的年輕機靈勁兒,被袁世凱一眼看中留下給自己當差。
中華帝國·洪憲紀元銅幣 起拍價:RMB 270,000 7月13日 北京博朗軒
袁世凱當了總統后,古玩店的這個小學徒隨之步步為營,最開始他負責賬房先生一類的職務。后來因為他的聰明能干、懂事體面和處處對袁世凱的討好歡心,逐漸讓他的仕途之路豐順。這里舉兩件小事:
袁世凱喜食大蒜,每餐必有,但又不愿看到把大蒜瓣擺碟上桌。伺候膳食的人頗感為難,這時郭氏就出了一個主意,命人榨取蒜汁,盛于小盞奉上,這讓袁世凱極為滿意。
還有一次,郭葆昌知道袁世凱心情不好,嫌袁府里沒有荷花缺少詩情畫意后,就連夜派人從老家定興趕運了十大車荷花栽入池塘。第二天一大早袁世凱忽然看見滿池荷花,高興地不得了,一問是郭葆昌所為,隨機提拔他為袁府總管。自此,袁府內務均由郭一手操辦,直至曠世的袁世凱葬禮。
(袁世凱葬禮奢華到入不敷出最后靠募捐完成的墓碑建造)
對此,世人多鄙夷郭氏投機鉆營的能力。然而,在商言商,在官言官,商場有商場的玩法,政治圈兒里有政治圈的規矩,出身貧寒地位卑微的郭氏也只不過是想謀一人之位,更何況他的通達仕途并沒有危及他人,支撐起他全部野心的是他對古董經營了然于胸的實力跟修養。
這從他為袁世凱稱帝登基作賀禮而燒制的瓷器可見一斑。據稱,袁世凱從竊取民國政權以后,就居住在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所建的海晏堂辦公,后來改成居仁堂。而從他準備復辟的那天起,就以大總統身份燒“居仁堂”落款的變相“御瓷”。而當時全權負責這個業務的就是郭葆昌。
民國 居仁堂製 粉彩五子登科紋瓶 估價:RMB 2,200 - 3,600 7月17日 橫濱國際
當然,這項任務郭葆昌完成的非常漂亮。為討袁歡心,當然也是因自己的愛好,郭氏到景德鎮以后,花重金請回原御器廠的名手和瓷器專家,并選用精良瓷土、彩料、燃料,先仿制雍正、乾隆官窯粉彩瓷器進行實驗。
在燒制過程中,不惜工本,質量求精,每件瓷器入窯前,他都一一過目,質量不合格的不準入窯。出窯時,他更是件件逐一檢查,沒燒好的,仿過去官窯辦法,都摔碎不留。他監督燒制的瓷器,造型端正,胎釉精白,彩質純凈,繪畫工巧,不亞于歷代皇家官窯。
當時郭葆昌燒瓷時公私兼顧,瓷器燒制的落款有兩種:一為“居仁堂制”,趕在袁世凱“登基”前成功燒制,共4萬件,每件瓷器上標有“洪憲御制”字樣,這就是名震一時的“洪憲瓷”。
居仁堂款粉彩人物瓶一對 起拍價:RMB 180,000 7月13日 北京博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