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琪:“我因出口古陶瓷高仿品曾誤遭海關通緝!”
2020/8/17 13:22:06
《中國文物黑皮書》連載76:《誰在忽悠中國》31:高仿高人談高仿1:李廣琪訪談
第六章 高仿高人談高仿
在中國偏遠地區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平房舊舍里,隱居著一批行為隱秘的“收藏殺手”,他們親手復制的古代器物,像一個個金色的幽靈彌漫在世界各地的文物藝術品市場上,甚至是博物館里。這些永遠都不會被世人知曉的貧民藝術家們,一生深居簡出,一面信手捏造世珍國寶,一面喝酒打麻將,笑談藏界軼事、拍場風云……
在國外采訪一些收藏家,他們對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有一種談虎色變的感覺。很多人以前非常熱愛中國古代文物,尤其是青銅器、陶瓷、字畫等。可是近些年,他們開始對這些尤物敬而遠之了,原因是隨著中國文物高仿品批量出口,國外一二級藝術品市場不可避免地受到這部分“外銷瓷”、“外銷青銅器”的沖擊,有些人花了幾萬、幾十萬美金或歐元,從拍賣行買件東西回去,過了不久,就會有人告訴他:“您買到的只是中國人仿造的文物贗品!”
中國的文物收藏者就更難幸免了,出門百步撿“國寶”的現象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大大小小的古玩城、古董店、古玩攤、各種跳蚤市場自不待說,近兩年記者發現,在北京一些邊沿地區的蔬菜市場上,都經常能見到小販們擺攤叫賣明清官窯瓷器。
那些讓人哭笑不得的文物“贗品”身后有哪些駭人聽聞的故事?那些故事里的主角兒究竟是怎樣一群人?記者通過長期在某些重點領域、重點地區的跟蹤采訪,取得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下面實錄我對幾位業界頂級人物的采訪錄音,讓讀者能夠更近距離地感受高仿天才們的獨門技藝和難以抗拒的贗品魅力。
李廣琪:“我因出口古陶瓷高仿品曾遭海關通緝!”
采訪地點:北京古玩城藏珍閣
受訪人:李廣琪,著名古陶瓷藝術家、電視連續劇《霧里看花》文物總監。
特長:高仿明清兩代外銷瓷器,曾因出口自己仿制的明清兩代外銷瓷,被疑作“走私珍貴文物”嫌疑人,受到海關通緝,逃亡一年之久。他在上世紀仿制出口的“明清外銷瓷”,近年經常被國人從海外市場高價回購、上拍。
古陶瓷藝術家李廣琪
吳樹:李先生,早就聽過您在仿古陶瓷領域里的大名。景德鎮一些高仿者多半隱居鄉村,而您卻“大隱于市”,公然在北京古玩城開店……
李廣琪:哈哈,那是因為我心中坦蕩,“制假”不賣假。至于別人拿我的產品去拍賣、去騙人,那不是我的錯!
吳樹:能給我講講高仿瓷的一些事情嗎?
李廣琪:高仿瓷自古就有,從晚清到民國更甚。包括中國陶瓷鑒定頂級權威、故宮耿寶昌先生的師傅孫瀛洲,早年都做過高仿藝術品,其中包括明清官窯器和外銷瓷,當時做出來都是從琉璃廠銷往歐美國家,掙了很多錢。
沒想到一個輪回60年過去了,孫瀛洲等老先生當年做的那些高仿明清官窯瓷器又重新被國人從國外拍賣公司、古董商那里給買回來了,而且連本帶利花了數百倍的錢。據我所知,有一只幾十公分的清早期大盤,那時候是1000大洋賣出去的,頭些年被人花幾百萬人民幣給拍回來了。
現在我們文物市場上,包括拍賣公司的那些所謂回流的東西,相當一部分是當年從琉璃廠賣出去的仿品。這就應了那句老話,叫“父債子還”!當年我們蒙了那些洋鬼子的錢,現如今小洋鬼子反過來蒙我們的錢,一個輪回,笑話!所以我的兒子我不讓他玩古玩,我的徒弟也不讓他們涉足古玩,你學做新工藝品就是工藝品,別去沾古玩……
吳樹:(笑)免得也“父債子還”,遭報應是吧?
李廣琪:……其實,仿古瓷本來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