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漏是收藏的最大刺激
2014/3/19 21:41:26
什么叫撿漏?撿漏就是別人擁有一件東西,沒有發現它的價值,而你發現了,并且以很低的價錢買下來,據為己有,這就是撿漏。撿漏是所有收藏家最高的追求,最大的享受,也是收藏最富有魅力之所在。
撿漏起碼說明了幾點:
一、你成功了。作為一個收藏家,成功的因素有多方面,一要金錢,沒有錢,搞收藏萬萬不能;二要眼光,沒有眼光和水平,你即使花一個億,也可能都交了學費;三要機緣,不少人既有錢又有眼光,他肯定能買到好東西,但他不一定能撿漏,因為他沒有機緣,他可能一輩子也碰不上,一輩子也撿不了漏。如果你撿了漏,說明你具備了以上三個條件,而且最重要的是后兩個條件。其實,作為一個收藏家,一輩子能撿一兩次大漏,已經是非常成功非常幸運的了。
二、你有眼光、經驗和水平。作為一個收藏家,最重要的是要有眼光和水平。能在真贗混雜、兇險萬分的古董市場中,不但不上當受騙,還能識人所不能識,想人所不能想,撿人所不能撿,難能可貴。在撿漏中,你得到了一個收藏家最難得的享受。因為撿了漏,同行們都會羨慕你,在人們的贊譽聲中,你會體會到一個收藏家的存在價值。
三、你挽救了文物。一件文物,別人沒有發現它的真實身份,沒有認識它的真正價值,就不會重視它,這件文物很可能因此而毀掉。你慧眼識英雄,把青蛙還原成王子,把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收藏家的價值和意義在此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許多收藏家每天在古董市場瞪著眼睛尋尋覓覓,大多數是在等待著撿漏的機會到來。但這種機會大多數不會到來,不是這位收藏家沒有資金和眼光,而是沒有機遇和緣分。冥冥之中或許存在著某種天意,機遇和緣分往往屬于那些最癡迷最執著最瘋狂的收藏家。
不妨在這里講幾則撿漏的故事。
民國時北京一位收藏家到鄉下去拜訪朋友,看見村口一個婦女在用皂角水洗頭,盛皂角水的杯子像是明代的官窯瓷器,便站在那里發愣。
洗頭的婦女忽然發現一個陌生男人站在對面,心里感到別扭,沒好氣地說,“看什么?”
“我看這個杯子。”收藏家老實地回答。
“一個杯子有什么好看?”其實她心里想說的是你一輩子沒見過女人嗎。
收藏家問,“這個杯子能賣給我嗎?”
婦女總認為那個男人在色迷迷地看她,只想快點打發他走。于是開了個天價:“一塊大洋,不要你快走。”
男人掏出一塊大洋,拿著杯子馬上走了。
女人很高興,按今天的說法是精神物質雙豐收,既不用擔心那位男人的性騷擾,又有一塊大洋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她至死也不會知道,她被人撿了漏。
那只杯子七轉八轉,最后賣了一萬大洋。這個故事見于陳重遠先生的《文物話春秋》。
在他這本書里,還有一個巧買明代大海碗的故事。
也是在解放前的北京。一個老太婆賣酸梅湯,盛湯的是一個明代的大海碗。老太婆當然不知道。
一個路過的古董商看到了,他想,如果直接向老太婆買碗,會引起她的警惕,即使花高價生意也不一定做得成。
正好此時有一支送葬的隊伍經過。古董商臨機一動,他先走進送葬的隊伍,然后又從隊伍中擠出來。對老太婆說,大家渴著哩,你這碗湯全賣給我多少錢。雙方說好了價,古董商問,這碗咋辦?老太婆說,你們喝完了再送回來。古董商說,喝完了再回來,我就趕不上隊伍了,能不能這樣,這碗算個價,我給錢,你再買個大新碗。老太婆嘀咕道,現在買個新碗好貴啊。古董商給了老太婆夠買兩個新碗的錢,生意成交了。
這只五彩大海碗是大明嘉靖年制的官窯瓷器,后來賣了多少錢,不知道。但與它同時期的一件五彩大罐,2000年的拍賣成交價是4400多萬元。
本人也有一次撿漏的經歷,說出來也挺有趣。不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