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鵬:從香港黑幫手里發現了國寶重器
2014/4/4 22:12:48
錢偉鵬收藏的明嘉靖五彩人物盤
與老師一樣,也喜歡撿瓷片
錢偉鵬是張浦生的學生,也是海內外文博界響當當的人物,他為這次《片瓷山房師生收藏陶瓷展》花了不少心血,并拿出自己收藏的十多件珍稀瓷器參展。開展前他又寫了一篇文章,里面有這樣的回憶:
“1982年的秋天,張浦生先生遭受了不公正對待,身體不好的他恰巧與我母親同住揚州蘇北醫院病房。有天,我去探候母親,她告訴我,今天張老師拿著一塊瓷片對我說,他撿到了一片大明成化年款的青花秋葵紋碗底。說這是一個國寶級的標本,太稀罕了!邊說邊笑的像小孩子一樣。我想先生有這樣的坦蕩率真的胸懷,還會把什么挫折放在心里呢?
大約在1986年的一個深秋,我到南京博物院順便到先生家去,師母告訴我,先生一早就去了明故宮工地。當時秋風正夾著細雨,我撐著傘找遍工地,仍不見先生的身影。正準備離去,驀然回首,卻見對面的一個大土堆上,蹲著一個孤獨的身影,那不就是撿拾瓷片的浦生先生嗎?他蹲下去又站起來,全然不顧風雨交加,更不知我的到來。我鼻子一酸,隨即又感到了心靈上的一種震撼。這一個孤獨的身影,不就是一副上下求索、苦苦尋求真諦的傳統知識分子的骨格剪影嗎?我的眼睛不覺濕潤了……”
面對記者的提問,這位壯碩的男子漢居然有點動情了。“我跟先生三十多年了,如今先生的弟子已遍及四大洲,可謂桃李滿天下。作為聞名遐邇的‘張青花’,先生的‘張氏教學法’也已成為古陶瓷鑒定學術上的一種經典教學模式。”
錢偉鵬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揚州文物商店工作的,一開始跟店里的老師傅學鑒定知識,也喜歡跑東跑西撿瓷片。揚州曾是繁華的古都,又是商人的聚集之地,歷經戰火洗禮,地下留下了豐厚的遺存,撿瓷片、研究瓷片成了他學習鑒定的方便法門,為此還磨破了幾十雙跑鞋。
1982年拜張浦生先生為師后,錢偉鵬撿瓷片開始有了系統性。每天下班花一兩個小時,到附近的水利工程和建筑工地去撿,撿回來用放大鏡看,看它的斷面,梳理、鑒定瓷片的年代、品種和窯口。也常常與店里的完整器進行比較,加深印象,積累經驗。
唐代青花瓷片,改寫了中國陶瓷史
1982年錢偉鵬參加了在杭州的華東地區文物鑒定培訓班,對理論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第二年,他在揚州建筑工地上撿到了一塊青花瓷器的殘片,那是個碗底,一看白底上繪有青花,那種青花圖案與明清瓷器上常見的不同,有西域文化的特征,屬于波斯幾何圖案。再看碗底,圈足表明是唐代典型的玉璧底,心中一陣狂喜,它應該是唐代青花啊!他把這塊瓷片帶到培訓班給大家看,一下子群情振奮。
后來他請教了前來揚州講課的中國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馮先生認為事實上,在出土的鞏縣窯器物表現上其實已經出現了青花圖案,北方窯口使用西域進口的鈷藍料是事實。在唐代的地層下面也挖到過有藍釉的殘器,還發現有波斯風格的玻璃器,泛著蛤蜊光,這說明揚州作為唐代的貿易大港,曾有許多阿拉伯商人集聚,是通向全球的瓷器集散地,還有許多日本人、高麗人在這里做生意,將中國文化帶回去,影響至今。揚州即使在安史之亂后也沒有因此衰落,不過歷次戰爭的影響也是有的,揚州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屢經戰火焚毀,毀后重建,所以地層文物豐富是有道理的。
錢偉鵬撿到的這塊唐代青花玉璧底大碗殘片改寫了歷史。
1984年,錢偉鵬出任揚州市文物商店副經理,短短幾年便以出眾的專業眼光和經營才能提升了企業的知名度,揚州文物商店成為全國最大的瓷器交易中心之一。做企業的,追求營業額和利潤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文物商店比較另類,在當時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出口古董,為國家創匯。但問題是,在國際市場上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