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宋元青白瓷研究所柴窯試驗基地
2014/12/16 13:28:38
景德鎮有著悠久的陶瓷燒造歷史,在整個陶瓷制造的工序中,入窯燒造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故有三分做就,七分燒成之說,陶瓷業往往又被稱為窯業,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年復一年的陶瓷燒造歲月,為景德鎮留下了豐富的古瓷窯遺跡和遺物。
中國瓷網總經理、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參觀景德鎮宋元青白瓷研究所柴窯試驗基地。
景德鎮宋元青白瓷研究所多年來從事青白瓷的研究和仿制,翻閱了歷史上多種陶瓷文獻資料,并對湖田、湘湖、南市街、盈田、麗陽、南窯等龍窯、馬蹄窯、階梯窯等古窯遺址進行了多次進行田野調查,還對德化窯、建寧土碗窯、白舍窯、定窯、龍泉窯、越窯、耀州窯、銅官窯等古窯遺址進行了實地考察,于2001年在儲田祖廟村搭建了柴窯試驗基地。
階梯窯是宋代時期盛行的一種半倒焰試窯爐,是龍窯向葫蘆窯轉變過程中的一種窯爐類型。
洞穴窯是根據景德鎮盈田洞穴窯1:1復制的,此種窯爐是晚唐、五代時期景德鎮地區廣泛采用的一種先進的柴窯,對后世葫蘆窯、龍窯的出現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在中國窯爐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景德鎮宋元青白瓷研究所柴窯基地是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和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青白瓷制作技藝”基地,也是景德鎮市檢驗檢疫科學技術研究院(景德鎮市陶瓷檢測評估中心)實驗基地。該基地能實現包含了從原料的處理、瓷坯的制作、瓷器的燒成在內的完整的傳統陶瓷制作工藝過程,現有一座宋代階梯窯、一座晚唐至五代時期的洞穴型饅頭窯(名稱暫定“洞穴窯”)和一座小型新式柴窯。其中,洞穴窯是通過對景德鎮地區古窯址的考察和研究后,按照1:1比例復制的一種古窯爐,現已完成了多次試燒;宋代階梯窯和小型新式柴窯經過多年的摸索和試驗,現已能成功燒制“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青白瓷,富有饒玉之稱,是在古窯爐研究的基礎上的創新,呈現出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體現了傳承與創新的融合。
宋元青白瓷研究所復燒的宋代階梯窯依山勢而建,坡度30度,總長8.5米,由四個馬蹄形窯室串聯合成長條形窯體,其窯室和窯底均自下而上呈階梯式,砌筑材料為自制土磚。馬蹄形窯室每間容積不一樣,最下面一間較小,長1.2米、寬3.2米、高0.6米;第二間比第一間大,長1.5米、寬3.3米、高0.8米;第三間比第二間還大,長1.8米、寬3.4米、高1米;第四間最大,長2.1米、寬3.6米、高1.2米。磚窯下每室隔墻下有通氣孔,隔墻后每室都有燃燒室,又稱火膛,設在各窯室前端的隔墻下,與窯室相通,無擋火墻,呈凹槽狀,窯膛的兩邊對稱各放一個投柴孔,而在最后砌筑一條1.9米的地下煙囪,燃料為松柴。焙燒時先從最下一個窯室燒起,待將該窯的瓷器燒熟后,再依次逐式往上燒成。相比較龍窯而言,龍窯雖然有燒成快、節能等優點,但因控制溫度和燒成氣氛需憑借燒制工經驗把握,燒成品的質量較難控制。而該階梯窯則顯得更有優勢,因燒制倉更為獨立,即使有一倉燒壞,卻不致影響其他倉的質量。
(編輯:木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