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呂成龍簡論:明代弘治、正德兩朝典型器物及后世仿品的特點
2017/10/2 17:13:22

      明代弘治、正德時期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之一。弘治朝御窯瓷器繼續保持著前朝造型俊秀、胎釉精細、紋飾纖柔、色彩淡雅等特點。正德朝則是明代御窯瓷器燒造的一個轉折點,逐漸改變了成化、弘治朝御窯瓷器胎體輕薄、造型較少、裝飾疏朗的風格,胎體趨于厚重、造型逐漸增多、裝飾偏向繁縟。本文以故宮博物院藏為主,對弘治、正德兩朝典型器物及后世仿品的特點進行了深度解析,在推進學界相關研究的同時,亦為9月末即將于故宮博物院開展的《明代御窯瓷器——景德鎮御窯遺址出土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弘治、正德瓷器對比展》進行了學術預熱。
      明代弘治、正德時期,處于15世紀與16世紀之交,歐洲時值文藝復興,也是歷史學家所稱的大航海時代。在中國,這一時期是明代社會、文化變遷的分水嶺,即明代社會由之前的保守、沉悶逐漸走向革新、活躍。
      一 弘治朝御窯瓷器
      從傳世品和出土物看,弘治時期景德鎮御器廠燒造的瓷器無論數量還是品種,與成化朝御窯瓷器相比,均急劇減少,但藝術風格卻與成化朝御窯瓷器一脈相承,仍以造型俊秀、胎體精細、釉質溫潤、裝飾文雅而著稱于世。特別是所繪紋飾之纖柔,與成化朝御窯瓷器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圖一〕。

 
圖一 明弘治青花云龍紋盤 高5厘米 口徑21.8厘米 足徑13.8厘米 婺源縣賦春鄉正德二年(1507)墓出土 婺源縣博物館藏
      弘治朝景德鎮御器廠所燒造瓷器有白地青花、澆黃地青花、青花加礬紅彩、白地醬彩、白地綠彩、白地錐拱云龍紋露胎、白地礬紅彩、白地黃彩、孔雀綠地灑藍、琉璃三彩、五彩、白釉、祭藍釉、澆黃釉、外瓜皮綠釉里澆黃釉、茄皮紫釉瓷等大約16個品種。其中尤以澆黃地青花、白地綠彩和澆黃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世人稱道。
      1.澆黃地青花瓷
      屬于青花瓷器的衍生品種。需要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白地青花瓷,然后采用“澆釉”方法施以低溫黃釉,再根據透過黃釉映出的青花紋飾,用刀具將有紋飾處的黃釉刮掉,最后入窯經低溫焙燒而成。澆黃地青花瓷首見于宣德朝景德鎮御器廠,后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御器廠均有燒造。


   
圖二 明弘治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弘治澆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圖二〕,高4.2厘米,口徑26.2厘米,足徑6.5厘米。盤撇口,淺弧壁,圈足。內外黃地青花裝飾。內底繪折枝石榴花,內壁繪折枝蓮、葡萄、海棠、石榴等,外壁繪纏枝茶花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弘治年制”六字雙行款,外圍青花雙圈。此盤造型規整,青花和澆黃釉均發色純正,代表了弘治朝澆黃地青花瓷的燒造水平。
      2.白地綠彩瓷
      屬于雜釉彩瓷器品種。系指以高溫白釉地襯托低溫綠彩紋飾的瓷器。創燒于明代永樂時期景德鎮御器廠,后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等朝亦有燒造。其中白地綠彩錐拱云龍紋碗、盤創燒于成化朝,其做法是:器物成型并施以白釉后,在釉上打好云龍紋草圖,將圖案輪廓線內的白釉剔掉,用鐵錐劃出龍的五官、發、角、鱗、脊等細部和海水紋,入窯經高溫焙燒。出窯后再在無釉露胎處填以綠彩,復入低溫彩爐焙燒而成。有時人們感覺其半成品露胎云龍紋處泛“火石紅”色亦頗顯雅致,遂故意不施綠彩,而是將其作為一個品種保留下來,稱之為“白地露胎錐拱云龍紋碗”或“白地露胎錐拱云龍紋盤”。
      明代白地綠彩瓷器以弘治朝產品質量最好,受到的評價亦最高。


   
圖三 明弘治白地綠彩錐拱海水云龍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弘治白地綠彩錐拱海水云龍紋碗〔圖三〕,高8.2厘米,口徑18.7厘米,足徑7.6厘米。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壁和內底均以錐拱海水綠彩云龍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