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過天青云破處 梅子流酸泛綠時——龍泉青瓷的前世今生
2019/7/30 14:55:46
“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這句詩,贊美的是龍泉青瓷釉色之美之純。
釉是龍泉青瓷之魂
龍泉青瓷傳統(tǒng)龍窯燒制,傳承了千年的歷史,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杰出代表。近年來,雖說液化氣窯、電窯等新式窯爐的普遍使用,較好的提升了龍泉青瓷的產品成功率和外觀品質,但傳統(tǒng)龍窯燒制的神和韻,則是液化氣窯和電窯等燒制方法無法比擬和追求的,特別是傳統(tǒng)龍窯燒制過程中出現的釉色窯變現象,則是現代新式窯爐不可能出現的,因此更給傳統(tǒng)龍窯燒制以無限的魅力和驚喜,這也是傳統(tǒng)燒制技藝成為人類非遺的根本因素,值得青瓷匠人不斷地傳承和發(fā)揮。
龍泉窯印龍紋青釉盤 元 高7.5厘米 口徑42.9厘米 足徑29厘米
傳統(tǒng)龍泉青瓷釉窯變主要種類
蜜蠟黃:是龍泉青瓷釉色窯變最精美的變化,青瓷整體蠟黃,色澤似外表涂抹一層厚厚的蜂蠟,玉質感極強,玲瓏剔透,莊重典雅,極具觀賞價值。
炒米黃:青瓷外表整體顏色淡黃,色澤質樸,但無蠟狀感,整潔大方,晶瑩剔透。
蟹殼青:青瓷整體顏色呈深灰綠色,初見之很有螃蟹殼顏色味道,質感溫潤淡雅,樸掘敦厚。
烏金黑:青瓷整體色澤烏黑發(fā)亮,質感溫潤,冷靜中透著典雅,初見之有福建建盞的味道,認真欣賞,又比建盞窯沉穩(wěn),細膩大方。
陰陽臉:青瓷釉色在瓷器身上出現兩種或多種顏色,一面青,一面黃,或灰或紅、或黑等等顏色,產生了一陰一陽,一正一反的獨特視覺效果。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宋 高9.3厘米 口徑14.5厘米 足徑5.5厘米 足距7.9厘米
龍泉青瓷的前世
我國原始青瓷始于先秦時期,至東漢時期燒制出成熟的青瓷。浙江是青瓷的發(fā)祥地,而龍泉窯是青瓷窯系杰出代表。龍泉位于浙江西南部,毗鄰福建、江西。龍泉溪位于甌江上游,水運暢通,燒制成的龍泉青瓷通過水運直抵溫州港口。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為龍泉窯生產青瓷提供了十分優(yōu)越的條件。龍泉人利用當地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制造出青瓷,開創(chuàng)中國陶瓷美學的新境界。
從南北朝到唐五代以前這都屬于龍泉青瓷的早期發(fā)展時期,早期發(fā)展是緩慢的。因為當時的龍泉窯是以土窯為主的,燒成溫度和技術還有欠缺。
到唐代以后,慢慢地受到甌窯、越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別是越窯的影響,初步形成規(guī)模,并追殲形成淡青的釉色,為兩宋龍泉青瓷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在中國制瓷史上,龍泉窯燒制時間長、分布范圍廣、影響重大系。
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宋 底足
龍泉青瓷的今生
龍泉青瓷在北宋迅速發(fā)展,南宋登峰造極,元代迅速擴張,明代早期持續(xù)繁榮,明代中期到清代衰退,民國逐漸復蘇。龍泉青瓷在民國時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也可以說是一個復蘇的傳奇時代。此時,龍泉青瓷的釉色非常純正,普遍帶有開片,風格、造型基本上時在仿造宋代。
新中國成立后振興繁榮。自新中國成立以后,龍泉青瓷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在2009年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作為唯一入選目錄的陶瓷類,為龍泉青瓷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契機。
龍泉窯青釉刻花葡萄紋大盤 明 高7.5厘米 口徑50.6厘米 足徑33.2厘米
龍泉青瓷的“開片”
收藏龍泉窯瓷器,免不了聽到一個高頻詞:開片。通俗地說,開片就是釉面產生裂紋,分為自然產生及人為的工藝開片。
龍泉爐 明萬歷 高21.5厘米 口徑28.2厘米 足距22厘米
龍泉窯開片之成因:
(1)龍泉窯燒造時間非常長,五代至北宋時期采用石灰釉的狀態(tài)下,為了突出劃刻工藝,施薄釉,由于薄釉伸縮率高、附著力強,開片相對比較少。只有在溫度過高的情況下,會產生無規(guī)則的開片現象。到了南宋時期,在龍泉窯經過配方改革后,采用石灰堿釉后,開片現象逐步減少,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