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源流略述
2019/12/14 16:03:32
宋鈞的出現和唐鈞有密切的關系。鈞窯早期還受到汝窯的工藝技術影響,當其自身特色逐步形成后,開始影響包括汝窯在內的周邊窯場,并形成規模較大的鈞窯系。鈞窯劉家門與禹州城內兩個鈞瓷區之間似有一定的承襲和對應關系。
鈞窯所在地今屬河南禹州(原禹縣),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地區,目前已知的窯址有鈞臺八卦洞、劉家門、河北地、下白峪、閔莊窯等。鈞窯傳世品以天藍、玫瑰紫、海棠紅等釉色并刻有數字的陳設類鈞瓷為代表。藍色乳光釉和銅紅釉是鈞瓷的代表,局部、全部紅釉是首次以銅為著色劑。但從考古發掘來看,窯址內出土瓷片中以青釉瓷最多,如青釉瓷在劉家門窯址早期地層出土瓷片中占70%~80%。同時大部分鈞瓷窯址還生產白地黑花瓷。鈞窯在創燒之初即掌握了覆燒、滿釉和厚釉工藝。
宋元時期的文獻對于鈞窯無明確記載。明代《格古要論》及《格古要論增補版》也沒有提到鈞窯這個名稱。目前,學界認為關于鈞窯最早的記錄是《宣德鼎彝譜》中所錄宣德三年(1428年)圣諭:“并內庫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開冶鼓鑄。”然而之后,在諸卷詳釋所選鼎彝名稱時,并不見仿鈞窯款式的。而《宣德鼎彝譜》中并未明確指出鈞窯的時代為宋代,只是說內府藏有鈞瓷。明后期的文獻多將鈞窯列為古窯或名窯,而明后期所指的古窯包含了從宋到元的不少窯口,表明當時人們對鈞瓷年代的認識還是模糊的,明代中期以后對鈞窯的描述逐漸具體化。清朝前期的文獻開始明確將鈞窯記為宋窯。
鈞窯傳世品頗多,且窯址發掘工作也有過多次,窯址的時代從宋代到元明時期,而其周邊窯業的情況也逐漸開始清晰起來,這些無疑都是推動鈞窯源流研究的因素。
一、鈞窯之源
(一)宋初鈞瓷的出現當與唐鈞有關
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鈞窯下白峪窯址發現燒造唐鈞的窯址后,我國考古界開始認為這“提示了鈞窯的早期歷史與唐代花瓷有關”,或言宋鈞與唐鈞有一定的承襲流變關系。
1994年對位于禹州城內古鈞臺東數百米處的老縣衙(現武裝部)進行改造,發現大量的花釉注子、花釉缽,黃釉、黃褐釉注子、罐等瓷器標本。
1997年在古鈞臺東的北大街拓寬改建工程中,于文家拐口兩座窯址南側發現唐黑鈞花釉瓷片、唐花釉注子,以及白釉和黃釉注子。此次考古發掘的位置在汝瓷窯區西或南側。
1998年縣衙東部北街小學進行房建,除發現少量的花釉瓷標本外,還發現一內施白釉、外施藍黑釉的標本。
2003~2005年鈞臺窯附近的工地不斷有完整的黃釉、黑釉、花釉瓷出土。特別是2004年八卦洞制藥廠搬遷時,發現大量唐代器物標本,其中花釉器的大蓋、青花器標本十分罕見。2004年在八卦洞汝瓷窯區東側發現唐代黃釉瓷和花瓷,以唐代花瓷執壺較為重要。
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禹縣(今禹州)小北峪也發現了唐代窯址,出土了一些黑釉帶彩斑的器物。
在禹州市西北約30千米的萇莊曾發現大規模的唐代瓷窯群,在13處窯址中有11處發現唐花釉瓷,以黑釉藍斑、黑釉月白斑居多。此外,在禹州神垕鎮下白峪窯址也發現唐花瓷。
在唐代古鈞臺的基礎上,宋代窯工在鈞臺附近建窯燒造瓷器,又將禹州西山神垕趙家門窯的唐代黑釉花斑瓷及魯山段店窯的“魯山花瓷”工藝技術移植吸收,并繼承下來,成功地燒制出銅紅窯變釉。
上述情況表明,唐代禹州境內瓷業生產的規模相當可觀,特別是萇莊鄉的生產規模尤為驚人。從唐代早期至唐末、五代,此處應是北方制瓷中心之一,為鈞臺窯和白峪窯后來成為宋代的著名鈞瓷窯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在禹州西北有大規模的唐花瓷窯址群,下白峪也有唐花瓷窯址,說明禹州城附近有生產唐花瓷的傳統。唐花瓷又稱唐鈞,唐鈞和宋鈞都是具有相同化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