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早期鈞瓷產地與年代問題的再思考
2020/9/9 12:18:32
摘要:本文首先明確鈞瓷與早期鈞瓷概念的內涵。通過對窯址考古與調查材料的收集,首先對早期鈞瓷窯場的區域性進行分析。其次從具體年代信息的墓葬、窖藏、生活遺址與窯址以及仿鈞器四個角度對早期鈞瓷的年代問題進行探討,推斷出其流行時代為金晚期,即大定晚期到三峰山之戰這40余年的時間。并認為可能存在的“過渡型鈞瓷”或許與清涼寺窯“類汝”產品關聯不大。蒙古時期鈞瓷整體特征較元代有別,與早期鈞瓷更加接近。
關鍵詞:早期鈞瓷;金代;箕山;三峰山之戰;清涼寺汝窯
按照學界對某一瓷窯的一般理解,“鈞窯”應涉及到時間跨度和空間范圍兩方面因素,大致可認為是某一時期內鈞州地區的窯場,而鈞窯瓷器或鈞瓷應為該時空范圍內所產瓷器的總稱。宋元時期的各處瓷窯場通常會燒造多品種器物,以便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取更多利潤。位于鈞州的窯場亦是如此,雖同時還燒造白瓷、黑瓷、白地黑花、三彩等品種陶瓷器,但一直以來僅有一類具乳濁感的,部分帶有紅斑的藍或青釉的品種被稱為鈞瓷、鈞窯瓷器或鈞釉瓷。隨著考古材料的不斷公布,學者們發現燒造這類產品的窯場遍布北方地區,甚至南方也有類似產品。這一概念的地理要素不再明確,更多的是代表品種。本文所講的鈞瓷以約定俗成的見解為準,不包括其他品種的器物。
根據胎釉特征與器型種類的不同,大體可以把鈞瓷分為三類,即早期鈞瓷、元鈞與官鈞 (陳設類鈞瓷)。本文的著眼點在于對早期鈞瓷的考察。那么,如何定義早期鈞瓷?劉濤認為,早期鈞瓷有各式碗、盤、碟、罐、爐等,各類型器物大都在宋元之間。釉色有豆青、灰青、天青、天藍、月白、黃、綠、紫等,釉面較勻凈,少有“唐鈞”及后來的“官鈞”、元鈞常見的雜色斑點和垂柳狀絲紋。并認為“汝鈞”即早期鈞瓷,時代不晚于金中期,部分可早到北宋末期[1]。李民舉則認為最早一批鈞瓷出現在大定至明昌時期,有三大工藝特色:一是以月白釉為特色,釉層均勻,較少流釉、垂釉現象;二是出現用銅做顏料,閃紅色,絕少有紫黑色或暗黑色;三是支燒工藝延續汝窯特點,為“芝麻釘痕”[2]。兩位學者對這一概念的認知有所不同,李民舉將劉濤所言早期鈞瓷所有器物中以月白釉為特色的器物定為最早出現的鈞瓷,將其視為早期鈞瓷。筆者認為,可以將已發掘并公布考古材料的4處鈞瓷窯址,即汝州東溝、禹州劉家門、河北地與閔莊窯址最早期鈞瓷地層中的所有青釉系瓷器作為早期鈞瓷的主要研究對象,即大體與劉濤觀點相類。這些器物無論何種釉色,都體現了相同的技術特點,并共享同一器型樣式群。
圖一 豫西地區早期鈞瓷窯址分布
一 早期鈞瓷的產地
早期鈞瓷窯址集中分布于黃河以南的豫西地區 (圖一),地處伏牛山系余脈的箕山山脈地區數量最多,共計 25 處,在目前統計到的 30 處豫西地區窯址[3] 中占83.3%。箕山地區燒造早期鈞瓷的窯場又集中在兩個區域:
1. 大峪—白坪區 18處窯址分布于登汝高速公路穿越箕山山脈區間段的兩側,大多位于山間崗地,自最南端何堂窯址至最北端沙鍋窯址,直線距離約20公里。南部的何堂、北焦村、東溝、碗溝、楊窯、武家窯、孔窯、黃窯、棉花村、龍王、班莊、陳家莊屬汝州市管轄,除何堂、北焦村隸屬尚莊鄉、紙坊鄉,其余皆在大峪鄉境內。北部的程窯、臥羊坪、牛園、碗窯嶺、煤窯溝、沙鍋窯則皆位于登封市白坪鄉。東溝窯址在2005年進行過考古發掘,是這一窯區中產量較大,質量較高,器形較豐富的一處窯址[4]。
2.白峪河區 6處窯址分布于大劉山下沿白峪河旁,屬淺山平原區,自最南端謁主溝窯址至最北端劉家溝窯址,直線距離約7公里。除謁主溝屬郟縣黃道鎮,其余均屬禹州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